《數的世界》教學反思
接下來,教師及時地道出:“像0、1、2、3、4、5、6……這樣的數是自然數。
像-3、-2、-l、0、1、2、3……這樣的數是整數。”并要求請同桌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自然數和整數進行交流。
我第二次出示主題圖,并問:誰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并解答?
生1:梨4元錢1千克,買5千克梨要多少錢?5×4=20(元)。
生2:葡萄3.6元1千克,買兩千克葡萄多少錢?3.6×2=7.2(元)。
我從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的問題中及時引出“因數和倍數”知識點:
“根據5×4=20,我們就可以說:20是4和5的倍數,4和5是20的因數。”并提出新問題:“根據3.6×2=7.2,我們是否也能這樣說:7.2也是2和3.6的倍數嗎?2和3.6是7.6的因數嗎?”
在學生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我就請學生看書,到書中去尋找答案。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研究的倍數和因數只在自然數(零除外)范圍內,所以,我們不能說“7.2不是2的倍數。”
為了反饋學生掌握“倍數與因數關系”的情況,我投影出示以下兩道題:
1、請你判斷:4.5×4=18。18是4的倍數,4是18的因數。
2、根據24÷8=3,你能找到倍數與因數嗎?
在以上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講解與學生的探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通過師生充分交流、溝通、反饋,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突破了難點。使學生逐步明確了倍數與因數的含義。
最后,我在出示兩個小練習:
1、請大家判斷幾道題,看你們是否真正認識倍數與因數了。
(1)21÷7=3,所以21是7的倍數。7是21的因數。
(2)21÷7=3,所以21是倍數,3是因數。
(3)21÷5=8……2,所以21是5的倍數,5是21的因數。
(4)2.1÷0.7=3,所以2.1是0.7的倍數,0.7是2.1的因數。
(5)2.1÷0.7=3,所以2.1是0.7的3倍。
2、根據以下列算式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15×3=45 24×4=96 63÷7=9 80÷20=4
通過這兩個小練習的正、反訓練,使學生知道判斷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標準,進一步體會到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性:不能獨立存在。這樣的設計,起到及時反饋并鞏固的作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扎實把握新知。
三、借助生活經驗,理解“依存”意義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本節課中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是我們教師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中來達成。
在課前,我們可以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的例子,來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
如:腦筋急轉彎有這樣一個畫面:兩個爸爸兩個兒子
我們可以這樣問: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張圖片,不過我先不給你們看,先讓你們來猜猜。這張圖片上畫有兩個爸爸和兩個兒子,請說說看,圖片上至少有幾個人?為什么?
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可以這樣談話:
同學們說的非常正確,爸爸或兒子是不能隨便叫的,是相對與另一個人而言的。我們要清楚地說好誰是誰的爸爸,誰是誰的兒子。人和人之間是具有一定關系的。我們都是學數學的,那數和數之間是否也具有一定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要研究數和數之間的關系。
通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系,能做到這樣的設計那當然是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