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數學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思考
當前,不少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探索活動存在著:有活動,無激qing;有探索,無創意;有思維,無智慧的狀況。下面是筆者來自“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的一些思考。一、讓學生體驗“再創造”過程是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核心
探索活動是一種實踐活動,是促使學生親身體驗“再創造”過程的課堂教學活動。是讓學生在觀察、猜測、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探索數學問題,并且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以說是把凝聚在教材中前人的成果,讓學生經過“再創造”活動,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成果或有所發現和創造。因而,課堂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探索為主線,創設探索的氛圍,強化學生探索的體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探索、交流,把數學學習、發展和完善學生的情感態度緊密聯系起來,使他們在探索中充滿激qing,在智慧的碰撞中悟出“創意”。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設計的整個教學基本思路:“啟發猜想――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形成共識――知識運用 總結延伸。”以學生探索為主線,創設探索的氛圍,強化學生探索的體驗,先讓學生通過運用“轉化”的方法去探索、體驗“直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規律”后。初步驗證了三角面積的計算公式,同時積累了經驗。在探索“銳角三角形面積規律”時,大膽的放手讓學生探索。在探索中,有的學生不再滿足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去探索,通過合作、交流和智慧碰撞,發現了許多驗證的方法。交流和展示時:
生1:我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它們等底等高,并且原來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底×高÷2”
生2:我把一個三角形沿它兩條斜邊中點處剪開,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它們等底,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并且原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底×高÷2”。
生3:我把一個三角形折疊成兩個完全重合的長方形,底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高也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并且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2倍。所以“三角形面積=(底÷2)×(高÷2)×2=底×高÷2。”
學生“像數學家一樣進行探索創造”,課堂出現一個接一個的高潮,充分體驗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過程。
二、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是展開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首要任務
探索活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在展開數學教學探索活動時,要循序漸進,做到“導向開放,縱橫聯系”。讓學生在探索的“嘗試”活動中形成 “知識點”,連成“知識鏈”,再把一條條“知識鏈”通過整合,使之成為一個層次結構知識網絡,從而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
如在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先探索直角三角形面積、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計算,再構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第一層面運用基本轉化思維,探索直角三角形面積規律。第二、三層面,先運用轉化思維推導出銳角、鈍角三角形面積,再發散驗證,最后歸納、梳理、揭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完善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認識結構。
三、創設合理的情境、巧設疑問是促進學生展開數學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前提
探索是以問題對對象,學生只有面臨問題情境才會思維,才能思維,才能展開探索。只有學生真正投入探索活動,探索才有智慧、充滿創意。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設法創設種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巧設疑問,啟發猜想,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他們的思維和動機。讓學生產生探求新知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心理和知識面上為學生去探索新知識做充分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