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數學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思考
例如,課伊始創設下列情境。
因為三角形面積與它的底、高有相互“依賴“的聯系,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情境(多媒體出示下圖),請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圖中三角形面積。
學生經過充分觀察和探索后,得出很有價值的發現:圖中每個三角形面積都相等,它們的底相等、高也相 等。
在學生初嘗成功,神情愉悅之時,創設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有沒有比用數方格計算三角形面積更簡便的方法呢?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燃起學生求知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
受年齡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學生此時已處于“心求通而不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這時是教師啟發的最好時機。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排除”去他們心中的困惑,再創設情境出示下圖(位于上圖的下方)。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及老師的引導,大膽猜想“三角形的計算公式”。
師:三角形面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怎樣的聯系?
生1:三角形面積等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生2:三角形面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生3:平行邊面積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除以2)。
師:到底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不是底乘高再除以2呢?我們接下一起去探索、驗證。
學生心里自然萌生“去探索、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欲望。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只有創設富有情趣的學習情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思考空間,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才能真正喚起學生的心理的需要,才能讓學生充滿激qing進入到探索活動之中。
四、教師當好探索活動的角色是展開課堂教學探索活動的關鍵
課堂教學探索活動是有組織性和開放性的教學活動,它的本質是學生的探索活動。老師是探索活動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探索活動的核心是學生體驗“再創造”的探索活動,而自己要從傳授主角退而成為學生探索活動的支持者與幫助者。當好探索活動的角色,面向全體學生,把握好探索過程中探索“問題”的難度與時機。做到教師導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生生聯動,不斷地把探索活動引向縱深。
如探索“直角三角面積的計算規律”時,為了學生能夠直入主旨,老師提出具有啟發思維、富有探索意味的問題: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組成些什么樣的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直角三角形之間有哪些關系?為了保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迷航”,老師再出示素材(如素材1)。初步探索,學生的操作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師以小組為單位與學生探索,有目的地指導、幫助,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提供必要的學習素材才能滿足學生探索活動的需要
課堂教學探索活動不是憑空設想,而是建立在足夠的操作、嘗試活動之上。這需要有必要的學具、教具和“有結構的探究材料”的學習素材作支撐。因此,老師在展開探索活動前,就提供必要的學習素材。“有結構的探索材料”必須是經過精心選擇、有著豐富內在聯系、起到指引探索活動而不是讓學生“按部就班”的材料。否則,探索活動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無從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