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課書第110~111頁例2,“試一試”“練一練”。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復式條形統計圖,能對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問題并加以解決。.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統計圖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教科書第110頁例2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提問:這幅條形統計圖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淡藍色直條和深蘭色直條分別代表了哪個城市嗎?從哪兒看出來?
看圖說說每個城市2003年各季度的平均氣溫。學生自由發言。
提出要求:你能把這兩個城市各季度平均氣溫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
學生各自填寫,教師提醒學生有次序核對數據。
2、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
(1)、這兩個城市的平均氣溫,哪個季度相差最。
(2)、北京市哪兩個季度的平均氣溫相差最大?
(3)、這兩個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氣溫變化有什么相同特點?
(4)、你從圖上還知道些什么?
如北京市2003年的四個季度中,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季度的平均氣溫最低;整體來看,哪個城市的全年平均氣溫高一些,是多少攝氏度等。
3、歸納小結: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結構比單式條形統計圖更復雜,表達的信息也比單式條形統計圖更豐富。
二、教學“試一試”加深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這張表,說說能知道些什么?
怎樣用條形圖來統計各興趣小組的人數,請看電腦組的圖例。
說說每種顏色的直條代表分別是哪個年級。
3、學生照樣子完成復式同學條形統計圖。
指出:首先確定每組各年級數據的直條高度,方法可以量出中軸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體等分成5份,并由此畫出代表相應人數邊框,其次在直條上按年級涂上不同的顏色。
4、在直條上方標出數據,并與表中的數據進行核對。
三、完成“練一練”
1、仔細觀察統計圖,讀一讀題目要求。
2、誰來說說“污染指數”含義。
3、分組討論,說說兩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
學生回答后提問: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4、組織全班交流。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認識了什么統計表?你知道復式條形統計圖有哪些特點?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