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教學案例及課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列表和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已經有了一些體驗和認識,而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學會有條理、有順序地一一列舉,從而不重復、不遺漏地列舉出問題的所有答案。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課前談話,導入課題
1、平時你們都喜歡看什么課外書?(指名回答)
2、選擇3種(數學樂園、七彩文學、科學世界),板書在黑板上,提問:如果從中選出2種閱讀,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擇方法?你能一一列舉出來嗎?
3、師小結:
一一列舉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
[反思:
在3種書中選擇2本并列舉出來,這一內容學生四年級時已經學習過,因此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一方面是導入課題—一一列舉,另一方面是復習舊知,為例2的教學先分類,再列舉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學習列舉
(一)創設情境,教學例1
1、出示紅山森林動物園大門圖。這是什么地方?這節課牛老師就帶大家去紅山森林動物園玩一玩。
2、王大叔是動物園的工人,今天他碰到難題了,課件出示例1:
王大叔要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3、指名讀題,并說說從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長方形的周長是18米)
4、你們能幫助王大叔解決難題嗎?
(1)請你們每人拿出18根小棒代替題目中的18根1米長的柵欄,在小組中圍一圍,看看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2)集體交流不同的圍法:4種
5、觀察這4種圍法,你發現了什么?(長+寬=9米),為什么長加寬的和一定是9米呢?6、出示表格,我們也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舉:
我們可以從寬是1米想起:如果寬是1米,長是多少?
如果寬是2米,長是多少?
……
7、(1)請大家獨立完成練習紙上例1的前2行。
(2)集體交流核對。
8、剛才我們用小棒圍和列表2種方法幫王大叔解決了難題,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9、這4個長方形的周長都相等是18米,面積是不是也相等呢?請大家完成練習紙上例1題第3行:求面積 。
10、比較每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你有什么發現?
(長方形的周長相等,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
[反思:
在教學例1時,先引導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通過擺小棒的操作,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和寬的關系。多數學生擺小棒時是無序思考的,因此可能出現重復或者遺漏的現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名學生回答這4種擺法是非常有序的:寬是1米,長是8米;寬是2米,長是7米;寬是3米,長是6米;寬是4米,長是5米。我只是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的正確,如果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讓這個學生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把4種答案都找出來的,就可以通過這個學生的回答引導其他學生發現“長加寬的和等于周長的一半”,他是有順序的思考的,因此就找出了所有問題的答案。讓其他同學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圍法,需要有條理地一一列舉。在這一環節上,我沒有大膽的放手,而是又扶著學生探索“長加寬的和與周長的關系”,如果讓學生的發現回答代替我的引導,可能這個環節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