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修改稿(五上)
學生練習后交流:
分成:都不中、中一次、中二次。
前面2個問題比較簡單,最后一次情況較復雜,需要我們像剛才那樣再分類后做……
指出:題目有時確實需要我們多次分類后才能完成,但只要寫出第一次的分類標準。
5、給你三張數字卡片:1、2、3,你能用一張、兩張或3張組成不同的自然數嗎?
學生練習后交流。
指出:這題和前面的題在思考的時候又有不同,它還要考慮到順序,順序不同,得到的數也是不一樣的。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比較難。說說你還有哪些困惑?或者說說解決這類問題時
究竟該怎么思考呢?
四、布置作業。
附:解決問題的策略—初稿(五上)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3頁例1,練習十一第1、3題。教學目標:1、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認識列舉法。2、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游泳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并按一定的順序一一列舉。3、通過比較,發現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的關系。4、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學習活動,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進步。教學重點:認識列舉法,感受到列舉法的特征。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8根小棒。教學過程:一、復習引入1、出示長方形圖形。學生回答長方形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板書呈現: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或 長×2+寬×2長方形的面積=長×寬2、復習長方形長、寬的特征。使學生了解長方形對邊相等,長與寬的和等于周長的一半。3、引入新課。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而解決問題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解決問題的策略,今天我們就一起繼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二、教學新課1、出示例1。2、學生取出準備的教具,自己動手在課桌上用小棒擺一擺,圍一圍。3、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觀摩各自不同的擺法,討論是否還有新的不同擺法。4、反饋活動結果。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一說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怎么圍?(1)寬1米,長就是8米。(2)寬2米,長就是7米。(3)寬3米,長就是6米。……匯報圍法時,注意規范學生的語言表述,但由于是各自自由操作的,很難確定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5、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但是你能肯定剛才的結果一個不多,一個不少嗎?那是由于大家沒有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回答問題。現在請同學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把長和寬一一列舉出來。出示表格。6、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數據,整理不同的圍法,教師巡視課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操作。7、展示學生列出的表格。長方形的長/米
長方形的寬/寬學生匯報,按順序出示長方形的長、寬。8、反饋結果。(1)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確定嗎?(2)將自己的整理結果與展示的表格進行對照,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種簡潔、方便?(3)像剛才這樣把所有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的列舉出來,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種策略叫做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9、算一算:每組的長與寬的和是多少米?說說:為什么都是9米呢?檢查一下有沒有出現和是18米的。10、王大叔怎樣圍才能使羊圈的面積最大呢?最大是多少?學生計算各種長方形的面積。匯報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