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通用2篇)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很樂意為他們的數學學習作出這樣的努力和搭建。“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課上我并沒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1)當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面積時,站著觀察的同學沒有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紀律確實不太令人滿意。事后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說,絕大多數同學仍沒有參與,他們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說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匯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2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很樂意為他們的數學學習作出這樣的努力和搭建。“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課上我并沒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1)當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面積時,站著觀察的同學沒有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紀律確實不太令人滿意。事后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說,絕大多數同學仍沒有參與,他們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說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匯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本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 )”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大”和“較大”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
一言蔽之,在一般的情況下,“大”用公頃,“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體驗”和“習得”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前文已述,用三種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