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設計2
⑶ 第三部分描寫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將它與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較,再一次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
① 如何理解母親說的話?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嗎?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么?(自由發言)
交流體會:
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只是這次母親的話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深深的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他的生命,成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這恐怕是作者難忘家鄉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師總結:
這篇課文通過寫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也看出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畫、一壇好酒,需要細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稱妙。師生共同品讀、賞析、比較,想象,實現美文美讀、美悟、美育。
四、感情讀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練習,加深體會
杭州的一處小山全是桂花,香飄十里。而母親卻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這個句式,讓學生說說,以便他們對母親的話有更具體的感受,如,這里的環境真好,母親會怎么說?這里的生活真舒適,母親會怎么說?……從而體會到母親表達的是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
擴散思維,激發情感,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難點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懷念童年 介紹故鄉的桂花回憶“搖花樂”的情景
思念故鄉 再憶童年往事
【資料鏈接】
1、簡介作者:
琦君(1917~)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中國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內有《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