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學實錄
生:我最喜歡這句:"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餓狼,太形象了,狼餓了就會大口大口吃個不停;而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書,是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不停地讀下去,對文字像狼對食物一樣貪婪.
師:多么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讀書的熱愛呀!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把你找出來的語段讀給大家聽.
片段三:
體會竊讀的意義
師:魯迅筆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經狡辯說"竊書不算偷",現在我們也來討論一下"竊讀"算"偷"嗎 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據.
生:我覺得應該算吧.因為書店就是賣書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說"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購買的,恐怕沒有".
生:我覺得不算偷,雖然作者收獲了很多,但書店并沒有損失什么.
生:那她為什么還要隱藏起來,感到懼怕不安呢
生:因為有些書店里服務的人對沒有錢買書的顧客不歡迎.而作者只是一個真正愛讀書,有著強烈求知欲的學生,并沒有偷書店的什么.
師:同學們辯論得很熱烈.而實際上她和其它讀者不一樣,只讀不買,竊書讀.她曾說:"但我偷竊了什么嗎 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皆因沒有錢,我不能占有讀書的全部快樂."可以說《竊讀記》三個字中充滿了樂趣,也飽含著作者的辛酸.
五,相關鏈接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在北京度過的25年時間,被林海音稱作"金色年代",影響了她的文學創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北平味.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該書后來拍成電影,也改編成兒童繪本.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拓展閱讀
竊讀記(節選)
林海音
為了解決肚子的饑餓,我又想出一個好辦法:臨來時買上兩個銅板(兩個銅板或許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當智能之田豐收,而胃袋求救的時候,我便從口袋里掏出花生米來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須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過來,細碎的花生皮便雪花樣地飛落下來.
但在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靈確受了創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而且產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有一次剛好讀到一個外國女詩人的手筆,我曾抄錄下來,貼在床頭,傷心地一遍遍讀著.
小詩說:
我看見一個眼睛充滿熱烈希望的小孩,
在書攤上翻開一本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