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詩詞三首 表格式教案
課題5、古詩詞三首課時總計 9 課時主講人:許 漪 備課時間:9、15上課時間:9、16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寫《泊船瓜洲》和《秋思》2、通過學習《長相思》,了解有關詞的基礎知識,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3、理解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感情:抒發了一種濃郁的思鄉之情。教學重點體會古詩詞所表達的濃郁的思鄉之情。教學難點理解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感情。教 學 流 程個性設計第一課時《泊船瓜洲》一、導入 1、準備上課。回憶已學的與月相關的古詩,《古朗月行》、《靜夜思》、《楓橋夜泊》…… 2、認識課題。 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大家首先一起來研究一下“泊”字。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師:誰能根據課前的資料搜集說說“瓜洲”在什么地方? 師:“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說把船停靠在瓜洲岸邊。課前你們搜集了哪些關于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我們來共同交流一下。 3、商定學習步驟和方法。 師:我們已經學過好多古詩了,你打算怎樣學習這首詩呢? 師:先要—— (教師歸納學生的發言,板書“讀、議、背、寫”) 師:我們就按這順序和方法學習。 二、讀詩 1、試讀。 師:按同學們討論的方法步驟,先讀詩。請自由輕聲讀詩,注意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試讀) 2、正音。討論并讀準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間(jiān jiàn), 鐘山只隔數(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hái huán) 3、自由讀古詩,或同桌互讀。 4、師生共同讀。學生可以自由地站起來讀給別人聽,然后師范讀。 師:同學們讀得這么盡興,老師也想讀,行嗎? 師:(配音范讀)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老師再讀一遍!(再讀,學生有激情地高聲朗讀) 三、背誦 1、試背。 師:都會背讀了,現在你們想干什么? 師:背書就背書。自己試試怎樣背得快。 2、匯報背誦結果。 師:誰愿意背誦? 師:還有誰要背? 四、議議 1、交流收獲,粗通詩意。 師:通過誦讀,你一定讀懂了不少的內容。四人一組交流,再結合你手邊的資料討論討論,看看你們弄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有哪些詞句讀不懂嗎?在學習片上寫下你的收獲和疑惑。時間10分鐘。 (10分鐘后全班交流學習收獲) 師:匯報一下你的讀書收獲,好嗎? 師:誰能將詩中“瓜洲”、“京口”、“鐘山”的按方位畫一個簡圖? ◎ 鐘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師: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 師:老師提供資料讓你們自己選擇判斷。 屏幕展示以下內容:〈1〉 數重:幾層。 〈2〉 綠:吹綠了。 〈3〉 還:①指歸還。②指的是返回。 師:還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詞嗎?誰能按書上注釋加上自己的理解來說說詩的大意呢? (說說全詩大意。先同桌互說,再匯報說。) 2、體會詩的情感,簡筆勾畫。 師:讀到這兒,你知道詩人的寫作目的了嗎? 師:詩中哪些詞、句可以感受到詩人這種思鄉的情緒呢? 師:詩的第三句繼續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詩人為什么選作“綠”字呢? 師:“綠”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五、畫畫 1、啟發。 師: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我們再體會一下,詩人寫出了一江之隔的幾個地點,還展示了春的新綠,月的皎潔。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在你們頭腦里,一定能畫出了一幅絢麗的圖畫。現在,你想做些什么? 師:好的,請選擇你喜愛的方式表達對這首詩的喜愛。寫字時,書寫要工整。畫畫時注意自己筆下的景物特點,加點彩色最好。待會將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好嗎? 2、反饋。 師:寫完的同學上來將作品投影放大給大家欣賞,最好做些介紹。 六、延伸 補充寫王安石的詩供學生選擇自讀。 師:同學們學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學階段學習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寫的詩。王安石是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膾炙人口。老師從其他地方選新編了幾首印發給你們,可以自由選讀。 第二課時《秋思》一、導入: 1、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以思鄉為主題的古詩背誦比賽。 生背誦……(如:《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宿建德江》) 2、導入新課:你們背誦的古詩都讓人感受到那濃濃的思鄉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這樣的詩:唐代詩人張籍寫的《秋思》!請看老師板書詩題。 3、師:同學們,在學詩之前,老師先請大家看這樣一句話:真正會讀書的人有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歌德(德國作家)你們想做會讀書的人嗎? 二、分層讀詩,讀通讀懂。 a、布置讀詩:那好,就讓我們先來學習紙面上的文字!請同學們自由地把這首詩讀兩遍,要把字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b、檢查讀詩:讀準讀通 1)指名讀詩。 師:誰愿意第一個為大家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看他讀準了沒有。 集體評價。 2)齊讀。 3、檢查讀詩:讀出節奏 1)師:大家能讀得準確、通順,真讓人高興!下面請大家再讀一遍,要讀出詩的節奏,注意詩里面字詞間的停頓!你們看: 2)課件呈現:《秋思》的節奏。 師:請大家按照老師標出的節奏練習讀詩! 3)學生練習。 4)檢查練習效果。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 5)評價學生,再指名讀。 6)全班齊讀。 師:請大家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全詩。 4、檢查讀詩,讀懂大意。 解題: 師:讀到這兒,哪個同學先來告訴我,你從詩題“秋思”懂得了什么呢? 指名回答。 指導讀題:1、思念的時候心情怎樣?2、思念長長,不可短。 師:你們知道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嗎? 指名回答。 師:你們了解了詩句大意后再來聽聽老師的朗讀,聽完后說說老師讀得怎么樣。 教師范讀,學生評價。 師:到現在為止,你們只是學習了紙面上的文字。而老師卻按歌德說的那樣,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文字的背后,體會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你們也想這樣讀嗎? c:以疑激趣,品讀詩句。 師:你們看,詩題雖說寫“思念”,但詩句里再也沒有出現思字,作者把這個思字藏哪兒呢?現在請你們默讀全詩,看哪些字詞背后藏著作者的思念,把它們畫下來。然后與同桌進行討論、交流。 d:組織交流,品味詩情: (此一環節以“見秋風”開始為好。如果學生先找到“又開封”等,則可讓學生將重點詞語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 1、品讀“見秋風”“意萬重”。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一定引導學生先說“見秋風”。) 師:秋風沒有形狀,難道真的能看到嗎?那么站在秋風中的張籍到底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師: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草,凋謝的百花,它們都回到了大地母親的懷抱!這叫葉落歸根!而張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陽嗎? 課件:張籍簡介 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人(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人)。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寫這首詩時,他已離家將近十年,獨自在洛陽生活。 師:同學們,張籍的根在洛陽嗎?在這些四處飄泊的日子里,張籍能見到父母慈愛的面容嗎?……他能得到妻子細心的照顧嗎?……他能聽到兒女親熱的叫喚嗎?…… 師:他離家近十年,四處漂泊,就像秋風中飄落的……(樹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花朵)都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毫無疑問,張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嗎?想家卻不能回,張籍怎么辦! 師:可是,離家近十年的張籍,那他該有多少話要在家書中說啊!同學們,你就是張籍,你在家書中會對誰說? 指名回答…… 師:有這么多的話要對親人們說!這就是——意萬重!(板書!) 師:張籍在寫下這“意萬重”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 悲傷,憂愁,思念,痛苦,無奈…… 就請你讀一二兩句,讀出張籍的悲傷; 就請你讀,讀出張籍的憂愁; 那就請你用朗讀表達出張籍的思念; 張籍的痛苦在哪里,請你讀出來!…… (朗讀指導:聯系體會到的張籍的心情悲傷,憂愁,思念,痛苦,無奈……注意速度、詞氣、表情……) 2、品讀“說不盡”“又開封”。 師:原來,無論是“見秋風”還是“意萬重”,詞語背后藏著的都是張籍的思鄉情!張籍的思鄉情還藏在哪兒呢? 指名回答。 師:同學們,他為什么會擔心說不盡呢? 張籍“又開封”是在什么時候?同學們,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張籍為什么要這樣做?誰能告訴我? 設計“行人”與張籍的對話:張籍啊張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著要回家呀!你為什么還叫我停下,要把信打開呢? ……; 師:同學們,你們是否看到,張籍把信開封之后,他做了什么? 師:擔心說不盡,所以又開封,這就是—— 師:同學們,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鄉。這正是—— 師:千言萬語說不盡,字字句句都是情。這正是—— 四、互文印證,悟透詩心。 1、師:張籍的思鄉情呀,就是這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 2、引入《歸信吟》。 1)師:請大家看一看插圖!終于,捎信的人帶著這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信漸行漸遠,張籍會怎么樣呢?他的神態,他的舉動,你看到了嗎? 一直站著,望著“行人”離去的方向…… 2)師:這一刻,張籍的感受,他的朋友——詩人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你們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課件呈現) 3)教師稍作梳理,學生品讀,再讀《秋思》。 師:……孟郊說的是當家書被帶走的時候,好像自己的心也被帶走了。就像張籍,此刻身在洛陽,心已回故鄉。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鄉情呀!你們聽!(教師配樂朗讀全詩) 4)學習練習配樂朗讀;指名配樂朗讀。 5)學生配樂齊讀:《秋思》。 第二部分: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一、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與孟郊!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二、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 2、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cén shēn) (四處飄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為不愿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李覯(gòu) (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 1、學生讀。 2、教師導讀。(教師注意指導讀法,參照《秋思》的朗讀方法。) 第三部分: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音樂:劉和剛《牽掛》。 第四部分:家,永遠的向往。 1、師小結: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游子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總讓游子牽腸掛肚!同學們,也許今天的你們還不能完全體會這種感覺。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 2、就讓我們把這一份思家思親的美好情感珍藏在心中吧!請背誦《秋思》。下課! 第三課時《長相思》一、復習導入。1、同學們一直在堅持課外積累古詩詞,那么你們了解關于積累古詩詞的哪些方法?2、結合這些知識,復習本學期所學習的詞。學生詩詞接龍。3、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學習清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詞的意思。1、介紹作者。師生共同介紹搜集的資料,并齊讀作者的名字。2、學生讀這首詞,運用以前學習過的方法:查資料,查工具書,疏通詞的內容。3、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通過交流,初步感知詞的意思。三、精讀課文,體會詞中描寫的景象。1、學習上闋。①、請學生說說上片描寫了哪些景象。(學生在黑板上做上記號)②、學生自由畫出上片中所描寫的任意一種景象。請畫得好的同學在黑板上畫。③、配插圖全班齊讀詞,再自由讀,融入畫中的情景。2、學習下闋。①、從詞中你聽到了什么聲音?讓學生在詞中找一找。②、你們能不能模仿這些聲音?并想象一下還有什么聲音?指明學生發揮想象回答。③、試想一下,在這么煩躁的聲音中,作者能睡著嗎?那么這個時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達的思想感情:思念家鄉)④、學生一起模仿聲音。老師范讀,讓學生感受聲音的嘈雜。四、反復誦讀,領會詞的音樂美。1、讀詞找出詞的韻腳。2、詞有節奏,學生給詞配上節奏誦讀。3、讓學生自己給詞配節奏,自由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4、注意停頓。5、練習背誦。五、課堂延伸。老師分發課前搜集的納蘭性德的其他詞,讓學生讀一讀,感受納蘭性德的詞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