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設計、教案及反思
師總結
六:運用學法,拓展閱讀1、讀選讀課文的第四課《鞋匠的兒子》,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讀后有什么啟發?
2、(選做題)讀了課文,你心中一定有許多話要說,請把它寫下來。
自讀自悟 主動探究——《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陳建秀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篇課文是美國的作家伊爾莎•斯奇培爾莉寫的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過回憶小時侯父親帶“我”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廣場的街道,讓我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隨后通過“我”的兩次人生經歷,讓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沖破艱難、經歷苦難后,腳下的路就會多一條。
一、創設情境,研讀體悟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我先從羅馬斗獸場的介紹入手,再呈現羅馬市的風光圖來介紹羅馬,接著出示羅馬廣場及在羅馬市中的位置,從而引出“條條大道通羅馬”。然后揭題,這樣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文產生閱讀期待。
其次在揭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這個重點句的含義后,為了升華學生的情感,加深對句子的深層感悟,我就和學生合作讀一首小詩,在《tears》鋼琴曲的伴奏下,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以及文本的情感融為一體。這樣就使充滿哲理的文章充滿了感性。
二、掌握方法,學以致用
學語文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能力,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正確地應用出來。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老師的講解不宜過多。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重點確定在布置學生“自學課文”上,我先讓學生重溫本組的要求:“學習本組課文,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然后明確學習略讀課文要從閱讀提示語中的兩個問題入手:“1、讀讀課文,說說“我”是怎樣克服遇到的困難的?2、聯系生活實際,體會“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含義。”,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學生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敘事思路,對文章內涵有了大致的認識,激活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因為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檢驗學生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能否應用在略讀課文中,因此在出現重點句的時候,先讓學生回顧從本組課文中學到的理解句子含義的三種方法:抓關鍵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然后讓學生依照學過的這些閱讀方法來獨立思考問題,互相交流意見,討論自己的體會,老師只是對他們不完善的答案進行補充。整個教學過程凸現出學生的主導地位,這樣才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緊扣語句,深入交流
在以自學探究為主的課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在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在教師、學生、文本的再次對話中,讓學生對自已獲取的信息印象更為明晰,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