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漢字
六、教學課時:6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演變及各種書體的產生與發展,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學會14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我愛你,漢字》,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演變及各種書體的產生與發展,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同學們,上個階段我們已經了解了漢字的神奇、有趣,但如果僅僅是這些,根本體現不出我們漢字的博大精深,體現不出我們先輩們的才智慧心。漢字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每個字中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神韻,噴發著先祖對真善美的向往,寄托著祖先的智慧與靈性。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漢字的世界,循著先祖的足跡搜索漢字的神奇魅力!
二、整體閱讀,了解漢字文化。
1.教師談話:首先,讓我們閱讀“閱讀材料l一7”,具體地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吧。
閱讀要求:
a.認真閱讀“閱讀材料1—7”,想一想這7則材料分別是從哪些方面介紹漢字的歷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個有關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外,你還知道哪些?
2.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活動。
3.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a.關于《漢字的演變》: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請學生說一說演變的過程,教師可以再另找一兩個漢字的演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國漢字演變的規律。
b.關于《甲骨文的發現》: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后請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討論。
1.猜一猜:中國最早的漢字是什么?
2.說一說: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聽我來介紹。
3.看一看:漢字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各種字體大約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體;隸書產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于漢末,盛于魏、晉、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書和草書、行書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從這演變過程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從以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種漢字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漢字字形的總變化是由繁到簡,每一種新字的出現,都改變著前一種字形難寫、難記的特點;同時,漢字不斷趨于定型化、規范化。漢字的發展是逐步從象形走向符號化,從筆畫較多走向筆畫簡單,使書寫更加快速便捷)
c.關于《一點值萬金》:先由學生自讀,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故事串:古今中外因為寫錯漢字或讀錯漢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字毀千軍、一點值萬金……)
d.關于《街頭錯別字》:學生仔細觀察課本中出示的街頭標牌,說一說哪些字錯了,并給予改正,然后對自己的作業本進行檢查。(檢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學互查。)
e.關于《贊漢字》:學生自由讀一讀。
f.關于《書法作品賞析》:學生仔細觀察兩種字體的不同,說一說各自的特點,然后教師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供學生欣賞。結合詩中的詞語欣賞搜集碑帖和書法作品,如行書流暢,楷書端莊,草書奔放,篆書隸書,古色古香等。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