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
他編輯過的文章有《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原作者
并非是原名“沈紹初”的這個沈重
沈紹初(沈重)1930年生,在1941年時,他才11歲,從年齡講他并不是《狼牙山五壯士》的原作者。可能有重名。
沈重,晉察冀日報記者,身體有殘疾,一目失明。有的網站講他解放后曾擔任太原市市長,“文革”后不幸辭世。其生平年月日不詳。也有的網站說,1941年時,作者已二十歲。
《狼牙山五壯士》,是1941年11月5日《晉察冀日報》刊登的一篇通訊,原名《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
同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等首長,簽署的訓令中,正式稱為《狼牙山五壯士》。從此《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從晉察冀邊區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成為浴血抗戰的中國軍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壯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戰斗中跳崖的,到第二十四天,沈重經過采訪、構思、寫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后,由交通員穿過敵人的封鎖區七個縣,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報社,到11月5日見報時,已過去四十天了。
宋學義
宋學義(1918-1978年),河南省沁陽市王曲鄉北孔村人,是聞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學義出身貧苦,祖父和父親常年給地主扛長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擔挑為生。學義從小就當童工,給縣城一家面鋪蹬大籮,全家老小拼死拼活干,總是維持不了生計。到1937年,共欠40塊(銀元)高利貸,地主乘機把全家僅有的二畝保命田奪走了。從此,一家人的生活更無著落。學義只好背井離鄉,逃荒要飯。1939年夏,他在濟源王屋山討飯途中,巧遇抗日游擊隊,參加了八路軍被編入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七連。
學義參軍后,父親帶領全家逃荒,哥哥被壓死在山西大同煤礦,嬸母、堂弟相繼死于日軍刺刀下,姐姐、妹妹先后賣給本縣楊香村和江蘇徐州。不久,父親因貧病交加也離開了人間。
1941年秋,日軍華北司令部集中兵力,對晉升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9月 25日,駐扎在狼牙山周圍的界安、龍門莊、北樓山、營頭的敵人約3500多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分九路向狼牙山發起進攻。當天,駐扎在狼牙山的八路軍,在連續打退敵人10幾次進攻以后,決定留下宋學義所在的七連六排二班,掩護主力和群眾轉移。他同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福才、胡德林堅守在東山口。他們憑借險要的地勢,同敵人展開斗智斗勇的決戰。當夜,宋學義和四名戰友進入陣地,把手榴彈捆成捆,以彈代雷,埋于山腰各處,然后分五路隱蔽起來,放冷槍把3000多敵人緊緊牽制住。敵人惱羞成怒,用大炮向狼牙山猛烈轟擊。宋學義等5名戰士在敵人打炮時隱蔽起來炮火一過,他們又用槍彈、手榴彈襲擊敵人。這樣邊打邊往山頂退,把日軍死死牽制在狼牙山上。當宋學義及其戰友撤到三面懸崖絕壁的狼牙山頂峰——棋盤陀時,敵人一次又一次向上沖鋒,五壯士先用槍彈、手榴彈,后用石頭接連打退敵人10余次進攻,勝利地完成了牽制敵人的光榮任務。共產黨員馬寶玉在火線介紹宋學義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最后,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宋學義等5名戰士擲出最后一顆手榴彈,砸毀槍支,縱身跳崖,班長馬寶玉和胡福才、胡德林壯烈犧牲,宋學義和葛振林被半山腰的樹叢掛住,宋學義腰部受重傷,他們第二天被接回部隊,送往野戰部隊醫院進行治療。晉察冀軍區召開慶功會,分區司令員楊成武代表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把軍區頒發的“堅決頑強”的五星獎章分別掛在葛振林、宋學義的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