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第三,你有多種姿態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進入姿態。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姿態。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語之流中,你總是時不時加以打斷,你問:這樣言述究竟在言述什么?為什么會這樣言述?為什么只能這樣言述?用意何在?啟示何在?
第四,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
對于“吃透教材”,我切記著沈老師的友情提示:“教材內容豐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學思路清晰,貴在質樸自然;安排課堂練習,切實打好基礎;改革考試評價,準確把握難度”。
記一節冷汗直流的語文課──《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記得陳大偉教授在指導我校觀課議課活動時,就建設觀課議課和諧氛圍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授課教師上的課非常成功,我們應該感謝他為我們作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如果授課教師上的課不成功,我們更應該感激他,因為他“犧牲”了自己奉獻了了一個可供談論的話題。(本句話純屬聽后記,如有失誤,以陳教授原話為準。)今天,我對這句話更加認同,因為我也“犧牲”并“奉獻”了一回。
一、對導入環節的處理
課始,我要求學生閱讀《小學生學習報》上一篇習作《有趣的小時候》,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童年回憶的興趣,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由于情節簡單有趣,許多同學在閱讀時都忍俊不禁,接著和同桌交談感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回顧與審視:
但總體回顧這一課時,我發現閱讀《有趣的小時候》這篇文章環節的設計弊大于利。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筆調樸實純真,語言有如夢境,所描寫的童年情境既清晰又朦朧,有著女孩子特有的細膩感觸;而《有趣的小時候》則是一位調皮的高年級男生的習作,語言直白風趣,敘事令人捧腹,有種孩童的惡作劇。這兩篇文章對比,后者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可是,就是這種貼近與共鳴。沖淡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疏遠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反思:
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與短期效應,而應該把它放到全課教學的大環境中去,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最起碼,不能起反作用。
二、對作者童年趣事教學的處理
本課時中,我對作者回憶的四件趣事“看駱駝咀嚼、談鈴鐺的作用、想為駱駝剪毛、追問駱駝去向”處理得既無趣又無味。
回顧與審視:
師:請大家讀“看駱駝咀嚼”一自然段。
生讀。
師:駱駝或“我”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答:駱駝丑、安靜,作者傻、天真、幼稚。
師:請你帶著這種印象再次讀課文。
生讀。
師:還有哪些事也給你留下了這種印象?
小組合作后,生依次匯報后三件事。
在這個無趣的環節中,學生對作者所描寫的情景感悟有如水上浮萍。講趣事,卻沒有從“趣“字出發,抓住學生生活與作者經歷的類似點來引起互動興趣。如,在教學“看駱駝咀嚼”時可以問學生:“童年的你有沒有看什么發呆的經歷?”教學“談鈴鐺的作用”和“想為駱駝剪毛”時問學生:“童年的你有沒有如此新奇的、與眾不同的想法?”等,然后讓學生帶著與文本碰撞的火花閱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