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課堂教學實錄
(生有感情齊讀。)
三、談人議路,以點帶面
師:同學們分別從長度、地理位置、作用來談了這條路,課文中還有幾個自然段和絲綢之路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生:課文的5、6、7三個自然段寫的是漢朝著名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經千難萬險開辟絲綢之路的壯舉。
師:是啊,這也是開路人張騫開辟的一條生命之路。路險正是為突出人的開路之勇;路長也是突出人的開路之不易;路之意義更顯人的開路之居功至偉。默讀課文5、6、7自然段,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張騫?可以在書上做標記,也可以和周圍同學交流。
評析:教師緊緊抓住“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和“張騫是一個怎樣的人?”來進行教學。切入點找得很準。
生:我讀出這是“堅韌的張騫”。因為他冒死接受任務出使西域。
師:好一個堅韌不拔的張騫。
生:我讀出一個“勇敢的張騫”,因為他在匈奴一待就是11年,整個出使任務歷時13年,這漫長的13年一定困難重重,他一定是勇敢地去面對。
師:好一個勇往直前的張騫。
生:我也體會到了他的勇敢。“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富饒的西域各國”。勝利和成功總是屬于那些勇敢的人,張騫就是這樣的人。
師:僅僅體會到勇敢了嗎?
生:有探險精神,這是個不辱使命的張騫。
師:能把你的體會送到文章中,通過朗讀這段話表現出來嗎?
(指名朗讀。)
生:我讀出一個“機智的張騫”,因為課文中寫到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
師:有多耐心呢?
生:“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師:11年的光陰,青春不在,年華已逝。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時間長,而要寫牧草和雁陣呢?你能不能也像文章中這樣試著說一句話?
生:小燕子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來,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生:桃花開放又凋謝,凋謝又開放,一轉眼,就是一年過去了。
師:又是怎樣的不露聲色呢?
生:張騫在被軟禁中學會匈奴話,使匈奴人放松對他的戒心,便于和匈奴人的交流,以便進一步了解匈奴及西域各國的情況, 并默記地形,隨時準備逃走……
師:好一個聰明機智的張騫!是啊,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
生:(引讀。)張騫學會了匈奴話。
師: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
生:(引讀。)張騫與匈奴牧人融洽相處。
師: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
生:(引讀。)張騫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
師:而這“默記”二字寫出多少艱辛,寫出多少智慧呀!為了不被監視的匈奴人發覺,不敢寫、不敢畫,只能是默默地記在心里,多少個白天黑夜,他在心里一遍遍記憶著地形,多少個寒來暑往,他在心里一遍遍將零散的地形拼湊在一起。他在勾畫,勾畫著一幅逃回長安的地圖嗎?不,這是一幅通向西域各國的地圖,是一幅將流傳千載的絲綢之路的草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