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課堂教學實錄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師:為了完成使命,張騫忍辱負重11年,正是憑著這探險家的執著和外交家的睿智,13載后回到長安。張騫帶回什么呢?
生:這是一個不辱使命的張騫。正是他臥薪嘗膽,堅韌執著,才帶回了西域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各國國力、國情……
師:正是這一切,奠定了漢武帝驅除匈奴、建立偉業的基礎,成就了一個輝煌的漢王朝。這的確是不辱使命的張騫,其出使所獲甚至大大超出了原來的預期效果。歷史上這樣高度評價了張騫。(出示翦伯贊的評價。)此時此刻,你想對他說——
生:你真是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張騫,你真是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張騫,你真是一個不辱使命的張騫!
評析:此處設計很巧妙,生成很精彩。精彩的生成還是基于學生自主、深入的閱讀以及自由、富于個性的表達。
師:課文學到這兒,我們知道文章寫的是絲綢之路,為什么開頭還要寫愷撒大帝看戲?
生:是為了指出這是一條商路。
生:寫出了絲綢之路所起作用,與結尾“紐帶”相呼應。
師:對,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好,讓我們看投影,在來看看絲路帶給我們的回憶——(播放有關絲路文化交流的圖片,配以音樂。)正是這條路,親歷了衛青西征的鐵馬金戈,昭君出塞的悲歡離合;正是這條路,見證了敦煌飛天的精雕細琢,玄奘西行的虔誠執著,現在,對于這條路,你又有什么新的體會呢?
生:這是一條“友誼之路”。
生:這是一條“文化傳遞之路”。
生:這是一條“傳承文明之路”。
師:同學們的感悟很深刻,由于時間的關系,課后把感受寫在日記中,我們再來交流。
師:作為走出國門的第一人——張騫,讓中國看到了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F在,每當提到絲綢之路,總會想起一個熟悉的名字——張騫;每當提到張騫,總會憶起一個偉大的名字——絲綢之路。就讓我們永遠記住名垂青史的張騫,永遠記住亙古綿長的絲綢之路。
總評:
一、未讀·營造濃郁的情境場
“絲綢之路”是學生們心中遙遠的“路”,怎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呂寶剛老師采取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詩激情。誦讀與古絲綢之路上的地名有關的詩詞,讓陌生的絲綢之路,有了親切熟悉的感覺。比如《涼州詞》中的“玉門關”,《從軍行》中的“樓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陽關”,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中的驛馬古道上的地名,讓學生在短短時間內就找到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二是以景激情。呂寶剛老師出示古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讓陌生的絲綢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覺。隨著課件中絲綢之路路線的延伸,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向往之情就油然而生。創設這樣的情境,也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是以情激情。呂寶剛老師激情地描述,“這條路,它東起長安,向西經過漫長的7 000多公里,輾轉到達羅馬各地?,它長路漫漫;看,它白雪皚皚;看,它黃沙滾滾”。教師激情澎湃,學生情趣昂然。 這樣詩意的導入,書未讀情已生,奠定了整堂課教學的情感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