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導學案
第三次是楚王在招待晏子時押了個犯人說: ,意思是: 晏子卻說: ,隱含的意思是: ,結果楚王聽了只好陪不是。 3、讀了課文,你認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4、晏子的身份相當于現在的什么樣的人物?為什么? 5、分角色讀讀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的對話,看誰讀得最好。 二、組內合作,交流收獲 1、我們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問題是: , 請( )同學代表我們小組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2、我們小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難點是: (交流完后說:我們小組匯報完畢,請問大家有什么建議和補充嗎?) 三、資料鏈接學習提示 1、晏子 (?—前500)名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元前556年,開始輔佐齊靈公,后又輔佐莊公、景公,堪稱“三朝元老”。他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重視生產,提倡蠶桑,反對厚賦重刑。在我國勞動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謀和能言善辯為世人所稱道。戰國時,有人將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一書。本篇課文選自林漢達編著的《春秋故事》。 2、“桔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說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變成苦澀難吃的枳。同樣的種子由于土壤、氣候、環境的改變,結果就產生了橘與枳的差別,這說明不同的環境對同一事物地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句話現在大多是針對人品說的,大概的意思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環境中是個好人,換了環境可能就變成壞人了。四、全班展示共享收獲
1、導學流程:導入膾有人
預習檢查 課內自學 展示匯報 檢測反饋 課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