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實錄及評析
學生紛紛到臺前把自己的詞寫在黑板上。
師:這位同學,為什么你認為只有長期的友誼才能形成親人的關系呢?
生:我認為如果沒有長期的友誼的話,就算是有多大的恩情都不會銘記在心的。
師:是的,友誼一定要持續、堅持下去,這位同學講得非常好。
師:這位小朋友,為什么你講“無私的奉獻”?
生:在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是人們遇到困難,在戰爭年代也是很多人都需要幫助,這些幫助都是無私的。
師:這個同學講得很好,不管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要想建立友誼,應該首先是無私的。而且要奉獻。同學們,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老師給你留一個作業吧,請你們睜開小眼睛去看現實的世界,再看一看我們的社會上有多少親情,有多少親人。他們不是我們的親人,可能卻勝似我們的親人。
謝謝同學們。
【于永正評《再見了,親人》】
老師們,評課,特別是當場評課是很難的一件事。《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給我出了一個大難題,我寧愿上課也不愿評課。但是,既然給我這樣一個任務,我就要努力將它做好。在今天評課的過程中,也講一講我對當前語文教學的一些看法,不當之處,請老師們指正。
我首先要說的是,聽了張偉的課,特別是聽了學生的朗讀,內心里面為上海小學生的朗讀感到由衷地感嘆,由衷地高興。所以,我想起一句話,什么樣的課堂是精彩的課堂。我說,課堂因為學生精彩而精彩。學生的精彩哪來?是因為老師的精彩,有了老師的精彩,才有學生的精彩,有了學生的精彩,老師就會更精彩,所以古人說“教學相長”。
具體地說,張老師的這節課,我有下面一些體會:
一、一個老師要上好課,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與教材有關的知識
我所說的“教師的精彩”,就是要以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教材處理得精彩而精彩。張偉老師在執教《再見了,親人》這節課時,有三點獨道之處:
1、他善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張老師善于發現哪些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呢?
第一,他開始就問了個問題,從大娘、小金花、大嫂這x人物身上發現什么共同的性別特點嗎?當時,我的眼前為之一亮。是啊,她們都是女的,但是為什么送別的人群中女的多呢?沒有青壯年男子呢?哦,我恍然大悟。這時,張老師非常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介紹了時代背景,這是我沒有發現的,沒有想到的。多么自然,水到渠成。這個背景從這里入手,真是太巧妙了。
第二,當講到朝鮮人民是我們志愿軍的親人的時候,課文總體任務完成了。張老師問了個問題,難道僅僅是朝鮮人民是我們志愿軍的親人嗎?那么,我們志愿軍是不是朝鮮人民的親人?而且緊接著讓學生從課文當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這里真是太妙了,這一招比剛才那一招還妙。我在教這課時,從來沒有想到這一點。歌德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時用兩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那么,要通過字面讀出文字里包含的東西,這是高層次的讀書。那么,通過字里行間看一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再細看“拚了三天三夜”的“拚”,想像當時戰爭的慘烈場面,更想像出志愿軍戰士付出的血與生命的代價,那慘烈的戰爭場面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張老師是個善于發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