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說課
寫法學習主要從人物的動作、語言這兩方面來體會。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將相和》這一課作者構思巧妙,雖然因果關系錯綜復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時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其性格特點,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教學時我是這樣處理這部分的:分兩個板塊完成。
第一、復述故事,理解人物。
1、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復述上一節學過的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講完后,對藺相如進行評價,說說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然后復述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第二次評價藺相如,從這個故事中你覺得藺相如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2、在第二個故事的結尾處還提到了一個人——廉頗。從這兒你覺得廉頗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對廉頗進行第一次評價。
【通過復述故事,回顧上節課內容,進一步理解故事和人物,理清課文脈絡,鍛煉口頭表達,進而為正確認識和評價人物、學習寫作方法打下了基礎。】
3、接下來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這一環節是分兩部分完成的:(不和到和)。
(1)、不和。
以。。。。。。。。回去干
教學程序:
(一)復述故事,理解人物。
1、復述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評價藺相如(說說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勇敢機智、立功、升官)
2、復述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1)再評價一下藺相如。(有勇有謀、足智多謀、如臨危不懼、有膽識、有膽略、不畏強暴、維護趙國的尊嚴、立功、升官、)
(2)評價廉頗這個人物。(廉頗英勇善戰是個將才,是個難得的武將。這兒和藺相如說的話“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想吻合。)
2、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分兩部分完成:不和到和。)
1)不和:
a、學生默讀15-18自然段,思考兩個問題:
a)、讀到哪里覺得將相要不和了?引導學生找出廉頗說的話。
b)、讀到哪兒你又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引出藺相如說的話。
b、比較二人言行:
廉頗∶“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c、引領學生反復讀他們說的話,進行比較,找出不同,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他們之間的態度和他們的關注點這兩方面來評價人物的個性特點。(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探究。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迅速整理將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納入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一起交流、探討,使閱讀學習過程成為個性化的自主探究的過程。)
d、學生第二次評價廉頗:從稱呼(態度)上來體會廉頗在認識上的誤區。學生交流自己的觀點。
認識上有誤區:(指導學生抓住“我廉頗”.....“他藺相如”、“我”.....)
【廉頗沒有真正了解藺相如這個人,不認為他有真本事,不知道他有大胸襟,因此他說:......他爬到我頭上去就生氣】;(居功自傲、性情豪爽、耿直、坦蕩、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