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說課
b、例舉學生作文的反面例子。
c、練習寫寫同學之間發生的事,注意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說清楚。完
[(一)、查閱資料,了解背景。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并做好適當摘錄,在上課之前交流,了解當時的情況(知道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并峙,戰火頻繁,其中秦國是最強的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今天學習的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通過在課前幾分鐘的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大綱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在教學伊始,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我借檢查預習,了解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認讀情況,對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以及對“將”“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時教師可設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言歸于好了呢?學生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后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點段“完璧歸趙”為主,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滲透一些學習方法或思路(先質疑,然后反復讀,再找重點詞句體會、換詞比較等方法.?.......),然后發揮群體優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后兩個故事,做到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1)讀議悟法(這一環節在老師的幫扶下完成)。指導學生精讀“完璧歸趙”這部分內容,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老師的梳理,理出重點問題,供學生討論、研究。然后細讀“完璧歸趙”,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一是該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各是什么;二是你從中體會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畫出有關語句并談出理由。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藺相如的動作、語言和語句來體會,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幾步”“舉起”等動作的描寫;“他理直氣壯的說”“大大方方地說”等語言的描寫,通過練讀體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理直氣壯”地讀,“大大方方”地說,盡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場體會他當時的心理,從而讀出人物的語氣。最終通過學生的讀和發言,總結出這樣的結論: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的性格。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句段體會人物特點”,滲透了學法(讀文、質疑、圈劃、領悟)的指導,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