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夢》教學反思
《種子的夢》教學反思
《種子的夢》是柯巖寫得一首小詩,在詩歌創作的背后蘊含著詩人不平凡的經歷,寫出了詩人不屈服于惡劣的環境,在逆境中頑強追求理想的精神。結合教學實際,我在設計的過程中主要以“種子的夢是什么?種子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夢?”為課堂研究主線,借助學生對文本的品讀,來完成與“種子”的心靈對話,從讀中感悟,體味作者的情感,再用讀的形式體現出自己的理解。
課堂上,通過學生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發現了“種子遇到的困難”:“冰冷冰冷的世紀”、“土層的壓力”、“冰雪的妒嫉”;也找到了外界事物幫助;“水分、春風、陽光、蜜蜂、大地”,以及種子自身的努力“積攢力量、沖破壓力、擠碎冰雪、傾心交付”,在讀中引導學生悟情悟境,借助自由讀,對比讀,師生對讀,齊讀等形式體現對詩歌理解,表達詩人樂觀、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情感。
在教學中,還應注重借助文本的力量,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人寫作表達的手法,如比喻、擬人的手法及作用,通過揣摩作者人性化的語言,更好的感悟種子的夢的內容,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更多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確保閱讀質量與課堂教學的實效,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種子的夢》教學反思
《種子的夢》是當代作家、詩人柯巖在文革后期寫成的一篇詩歌。詩人用“種子的夢”為題,抒發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新生的寄托。
要使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從而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必須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內容。因此,我在教學《種子的夢》時,通過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以讀促理解。例如,自由讀、默讀、教師范讀、師生評價讀讀、指名讀、配樂朗讀、“情感遷移”讀、“創造情景”讀等等。另外,在學生體會完一個小節的詩歌之后,讓他帶著理解再讀詩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每一小節的詩歌,從而整體把握全篇詩歌內容,體會感情時,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應用了“變序”的方法,讓學生對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小節進行分析,并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思維,有利于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對詩歌進行探究。
在理解內容時,必須要結合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資料,才能更深入地體會詩歌的內涵和表達的感情。我課前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也對資料進行了補充,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使得資料的應用不流于形式。
本課的不足在于:原來教案設計的內容過多,以至還有兩個環節(!、對種子的精神進行小結板書。2、說說你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你該怎樣去面對呢?)還沒有來得及進行,下課的時間就到了,最后只好草草小結了一下。顯得比較倉促,沒有升華主題。
種子的夢『作文』
初春的夜晚,北風呼呼地吹著。剛剛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變得寒冷起來。剛剛蘇醒的種子,瑟縮著,放慢了沖出泥土的速度,希望趕快見到陽光的沖動也隨之泠卻下來。大地媽媽用逐漸變得溫暖、柔軟的懷抱,輕輕的擁抱著它。種子又昏昏然的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