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教材,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3、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重點: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難點:領悟司馬遷受宮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
教具準備:課件及補充讀本
教學過程:
一、抓住“發憤”,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1課(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發憤”?(振作起來,努力去做。)再讀,讀出態度的堅決、意志的堅定。
3、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又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他究竟經受了一場怎樣的災難?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這個問題。
二、感受“悲憤”,走進人物內心。
1、司馬遷到底經受了一場怎樣的災難?用書上的一個詞說就是 “飛來橫禍”。理解。
2、教師介紹:當時,漢朝和匈奴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深入敵方幾千里,終因糧盡矢絕,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馬遷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犯顏極諫,引得漢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據史書記載,司馬遷受的可是當時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腐刑,從此,司馬遷就失去了男人的尊嚴,與那些半人半妖太監為伍了,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著!所以,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4、理解“悲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憤的是什么?
你能理解司馬遷此時的感受嗎?用你的心去讀,你能讀出司馬遷此時的想法。
指名讀、評讀:我聽出了司馬遷內心的痛苦、絕望;我感受到他的悲傷與憤怒
5、過渡:背負著痛苦與恥辱的重壓,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后來的司馬遷是這樣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a、(指名讀)你讀出了什么?從哪里感受到的?(態度堅決,決心之大)
b、讓我們一起堅定地讀讀這句話。
6、從開始的悲憤交加,到后來發憤(手指課題)著書,司馬遷的內心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讓他忍辱負重地活下去,并堅持寫完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的呢?板書:忍辱負重
三、解讀“發憤”,探尋生命價值。
1、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試著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2、現在我們開始全班交流。誰先來說?
(1)黃河的養育、英雄的影響
黃河水養育了他,給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啟迪了他,使他深深地愛上了歷史。司馬遷從小聽了許多英雄故事,他可能聽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寫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國被困,編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寫成《離騷》;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國語》傳世;孫臏被剜掉膝蓋骨,編著了《兵法》;韓非被囚于秦,有《說難》、《孤憤》傳世,英雄的品質激勵著他,英雄的精神鼓舞著他。使他能夠忍辱負重,從逆境中站起來,寫完《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