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根據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4個生字和相關詞語;熟練朗讀課文,理清思路,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培養學生語言積累及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培養科學研究的志向。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以“孿生兄弟”為出發點和歸宿,引領學生研讀文本
1.細讀文本,感受“孿生兄弟”的同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在整個閱讀教學中仍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要想更好地關注文本,就要帶領學生真正走入文本。以什么為抓手引領學生研讀文本呢?文本后面的練習無疑是最佳選擇。文后有個問題: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在閱讀過程中,我讓學生緊扣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展開思考,在課文圈圈畫畫,并寫上自己的感受。在讀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讀,因為默讀有助于學生用心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為此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
2.比較解讀,體會“孿生兄弟”的異
“孿生兄弟”的同是學生們非常容易認識并接受的,但它們的“異”才是本文的精髓所在。它們的“異”其實就落實在一個“水”字上。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和水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是學習本課的基礎。在體會“異”時抓住兩個問題展開——一是火星上的水從何而來,二是火星上的水因何而去,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借助文本發揮想象,再現火星上水逃逸經過。
3.適當拓展,激發研究“孿生兄弟”的興趣
“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但文章并沒有以這樣一個結論結尾,而是給學生留下一個想象探索的空間。“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適當的溫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來。”讀到這里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么摸樣的?又是怎樣生存的?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引導學生展開遐想,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秘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