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實錄
師: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原因,那就是——
生: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
師:現在,我們又可以下結論了——
生:火星和地球一樣曾經有過水,但沒法把水保留住。
(四)第四次“推測”
師:如果說,水是生命之源,這個結論就意味著什么呢?
生:看來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
師:盡管如此,是不是說火星就沒有生命存在了呢?
生:是的。
生:不一定。
師:我們還是來看看科學家對此又作出了怎樣的推測呢?請同學們讀一讀最后一段。
生:科學家推測,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適當的溫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來。
師:老師一開始就說,科學研究僅有推測是不夠的,還得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到目前為止,能不能證實?
生:不能。這還是個謎。
師:這是一個未解之迷,留待人類進一步探索。
(五)語言的“推敲”
師:這是一篇科普讀物,提出問題,層層推測,推理嚴密,滴水不漏。除此之外,因為是寫給我們小朋友看的,作者的語言表達風趣幽默,形象生動。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篇文章的語言表達,哪些詞句寫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值得我們推敲推敲。
生:學生自讀圈畫。
生:“持續不斷的火星氣體集體大逃亡”,這個“集體大逃亡”我覺得很有趣,寫出了火星氣體逃離時的活潑調皮的樣子。
生:“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這里的“家常便飯”是說很尋常的事情。
師:你能用這個詞來說一說嗎?
生:臨近期末了,考試便成了家常便飯。
生:“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里的“孿生兄弟”用得很有趣,寫出了火星和地球的親密關系,兄弟倆長得太像了。
生:“看來在火星上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十分渺茫了”,這里的“渺茫”用得很恰當,不是說一點都沒有,而是說可能性很小。
師:看來用詞造句不能說絕了,要留有余地。
生:課文的結尾寫得很有意思,設置一個未解之迷,引起大家做進一步的探索。
(七)未解之迷的“爭論”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的腦子里還有什么未解之迷嗎?
生:既然說火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一般來講孿生兄弟都長得一個模樣。但書中說“火星比地球要小得多”,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學生爭論)
生:生活中的孿生兄弟,也有胖瘦、高矮之分的。
生:沒有的,一般都是差不多的。
師:大家的爭論不是沒有道理。這對孿生兄弟有太多的相似——
生:再讀第一段。
師:盡管有這些相同之處,但兄弟倆也有不同之處——
生:大小不同。
生:地球表面可以保存水,可火星不能。
師:還有問題嗎?
生:火星上的溫度很低,為什么叫它火星呢?
生:“當時,太陽系內有無數的碎片四處游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據我所知,這些碎片是有規則的游蕩。
師:你的話有毛病,既然叫有規則,那就不能說“游蕩”,而應該說——
生:有規則的運行。
生:不對。這些碎片是沒有規則的,是像書上所說的“四處游蕩”。
師:又爭論起來了,爭論是好事,老師就留給大家課后查閱資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