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第二課時說課
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閱讀感受,他們覺得哪個部分有趣就交流哪個部分。有目的地搭建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平臺,牢牢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體現語文的人文性,滲透學法的指導。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我們應該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積極引導、善于捕捉住這些生成,及時給予指導或者鼓勵。
對于蟬脫殼后奇跡般的變化,我圍繞問題“金蟬脫殼后又有哪些變化讓你感到驚奇?”展開教學。學生在自由讀基礎上,尋求到答案。在朗讀想象中,感受“奇跡般的變化”,領悟神奇動人。
第三,詩意誦讀,情感升華
神奇的金蟬脫殼的過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和沖擊,這是任何美麗的語言所無法替代的。
播放課件,背景音樂:
每個夏夜,都會有蟬蟲從土里面爬出來,
這個洞,就是它爬出來時留下的生命痕跡。
如果蟬有神經,應該也會有蛻變的陣痛吧?
或許這種陣痛是避免不了的。
你瞧,它用盡全身的力氣
一挺腰,再挺腰……
好累啊!先休息一會。
好了,繼續努力。
準備好,用力將全部的血液,灌進翅膀……
當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亮起,經歷了五次蛻變的它已經爬上高處,準備起飛!
想來,它是快樂的!
為了這一季的飛翔,它在土壤里度過了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的漫長的黑夜!
學生談感受,金蟬脫殼創造了奇跡,這是生命的超越。學生情感自然得到升華。板書生命贊歌
這樣的設計旨在用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華美在于不畏苦難、勇往直前。生命的成長過程神奇而美妙,如詩如畫,光輝燦爛。
課文學完了,但是教學的任務沒有結束,我們的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到課本中的知識,更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良好素養。
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我”細細觀察的詞句進行通讀,領悟沒有“我”的細致觀察,金蟬脫殼的過程就不會如此神奇動人。
在這個過程中,送給同學們一些名人名言,明確觀察的重要意義。(名言出自本單元練習)告訴學生生活當中也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在學習了別人從觀察中獲得真知之后,本次作業繼續為培養觀察精神服務,完成一篇觀察日記,把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寫下來。旨在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激發學生樂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