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字 營造書香——《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實錄案例
師生閱讀是閱心、育心。互教互學,彼此共同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這樣的課堂是對話交流的場所,心路徜徉的海洋。浩瀚的中國語言,品不盡,嘗不透,很多語句中的個中含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上課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能給學生的只是讓他們擁有這種體會語言文字的敏銳性,獨創性。現尋本人在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片段做些個人的見解
片段一:師:古人常說“煮酒論英雄”,今天咱們創造一種新的方法----煮書論英雄”。“煮書”應該怎樣煮呢,談談你們的看法?
生:認真讀好每個字詞句,并且能將重點的句子畫出來。
生:煮書更應該是讀書自己的見解,品味、斟酌關鍵的詞語,能夠有感情的讀出來。
師:所以今天同學們就拿出煮的本事,將朗讀中煮書、在討論中煮書、在品味中煮書,煮出語言文字中的酸甜苦辣湯。
(評價:課標中曾無數次提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要重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能過對古語的改編,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從中滲透本課學習得以成功的秘訣即學習的方法那就是“煮”書。這比往常一味地說教強調,更有效果。“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個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自主的、個性的發展狀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思維非常積極,使課堂上精彩的發言絡繹不絕。)
片段二:
師:“依草附木”其實就是“依附草木”。平時你們見過什么常依附草木呢?
生:野草在樹木的樹蔭下茂密地成長。
生:我見過藤蔓纏在樹上不斷地向上攀爬。那些藤蔓要是離開了樹木他們就只能在地上爬了。
師:那你們發現了嗎?文中洪教頭認為誰依草附木呢?
生:他認為林沖是不起眼的、沒用的野草、藤蔓,要依靠柴進這棵高大的樹木。
生:柴進是一個王族的后代,手上還有免死金牌,是一個有財有勢的人。
師:同學們說真是完整。洪教頭就是認為林沖不僅是個無名小卒,而且還是個被流配的囚犯,滿眼瞧不上,所以用依草附木來諷刺林沖。那么將“依草附木”與“依附草木”仔細體會一下,這兩個詞完全相同嗎?
生:我覺得不相同。“依附草木”就是依賴草木生長。
生:我跟小清的看法相同。“依草附木”說明見草就依賴草,見木就依賴木。所以,覺得“依草附木”的依賴性更大。
生:“依草附木”所表達的感悟更深,更強烈。
師:你的語言感悟能力真強。在我們中國漢字中,像這樣的詞語還非常多,你見過這類結構的詞嗎?
生:波峰浪谷就是波浪的峰谷改變的。
生:翻山越嶺就是翻越山嶺變成的。
生:還有日月積累說成日積月累,意思更強烈。
生:還有風調雨順、天昏地暗、傍花隨柳、開天辟地……
(評價:對“依草附木”這個詞的處理,教師三言兩語地點撥就將中國漢字的結構巧妙的刻在學生的思維中。不僅讓學生體會了中國文字的美妙,更加熱愛語文了,還懂得去尋找、去挖掘、去感情、去品味語言寶庫中那些豐富多彩的特色語言。教師的總結,學生的擴展,使詞語教學更煥發出活力。
(反思:很多教師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中,目標大部分定位在理解詞語、運用詞語上,并沒有花心思去發現他們的規律,更何況是讓學生去發現呢?不僅是數學有規律,語文文字的創造過程也是一種規律,教師不僅不慢的使用了“演繹-歸納-演繹”的方法,舉一反三,將中國的語文文字的結構展現在學生中,并將他們平常所積累的進行回顧。這種獨特的詞語教學方法比那單純的理解與運用不是更有指導意義?或許,今后學生也可以運用這種規律自創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