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寫的是元末明初的史學家談遷如何確立信念,編成《國榷》,遭受厄運,竟至失落,又重新編寫的經過,表現了談遷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細節入手,比如上課時我直接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厄運”是什么?是誰遭受了厄運?他遭受到了什么厄運?面對厄運他是怎么做的?在分析到談遷遭受了什么厄運時,引導學生談一談談遷是如何寫《國榷》這本書。此時出示句子:有一次 ,為了抄一點史料,他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讓學生分析句中的“一點”說明什么?有的學生說:“說明數量少。”有的學生說,說明內容少。還有的說,幾乎是微不足道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就是為了這一點,談遷付出的代價是什么?你覺得值嗎?談遷為什么偏偏心甘情愿地去做呢?通過一步步地分析,學生知道了談遷為了撰寫一部翔實可靠的明史,吃得苦,受得累,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談遷的信念是何等的堅定 。這樣就引領學生走進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談遷的堅定信念。
我還發現本篇課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如“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翔實可信”“家境貧寒”“流傳千古”“鴻篇巨制”“家徒四壁”等。本文中運用的四字詞語,不少于二十個。這些四字詞語概括性強,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積累這些詞語,這有利于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促進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益于鞏固所學,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何引導呢?我認為一是理解它們的意思。課文后面練習的第2題是“查字典弄清帶點字的字義,再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作者選列的這些詞語,要提示學生用心體會。二是讓學生熟讀課文。三是誘導填空、抄寫,激勵活學活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注意到了數字的教學。比如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500多萬”等數字,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風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著談遷不知查閱了多少史料,不知親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復查證,反復修改,這“6”字包含了多少艱辛和心血啊!等等!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作者所運用的9處數字,將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從而進一步體會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文章意在通過一個真實的事例向學生傳遞:信念能夠讓我們永遠心懷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們成功。
語文教學理應注重:
1.強化體驗,走進內心。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次人性積淀的過程,是一次豐富人生閱歷的過程,而這樣一種過程需要閱讀主體真切的感受和體驗。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一次次讓學生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創設了年邁的母親,賢惠的妻子,多年的摯友在談迂書稿遺失后和談迂對話的情境,旨在讓學生體驗談迂滿腔的悲憤、難過,甚至是絕望。在談遷下定決定從頭撰寫《國榷》時,我又一次創設情境,以反面追問:你一天里還能再走一百多里路嗎?你還有多少個二十年,你在有生之年能完成得了嗎?你已不像二十年前那樣年輕力壯,你還是放棄吧。”引領學生感受談遷不向厄運屈服的堅定信念。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通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說說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感悟談遷在實踐中不怕一切艱難困苦,堅定治學的優秀品質。在體驗的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朗讀和語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文本的對立面,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了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著自己的情感,成為了文本主義的創造者,課堂賦予學生的是豐富的過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