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整合點提高實效性——談網絡環境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之整合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整合點,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此次磨課的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學科整合的內在規律,語文學科著重在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上尋找整合點,充分運用計算機資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做好鋪墊,上出具有語文味的整合課,使學生在語文素養、收集信息能力等方面均得到較好的發展。
在《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中,我們進行了這樣四個方面的整合。
一、設置情境點擊興奮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行巧妙恰當地呈現,制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相機提出要學習的目標,點擊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欲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在《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中,新課導入時用ppt演示圖片,使學生的目光一下子投入浩瀚的星空中那顆與地球頗為相似的星球。接下來引導學生自主看豐富的火星圖片,進一步感受火星多姿多彩的風光,激起更進一步的探索興趣;而后提出問題討論:看著這些圖片,你不由在想——?將好奇轉變為明確的探索心。然后再提出課文的學習,請同學們走進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和火星再次親密接觸,了解火星的知識,學習科學說明文準確的語言表達方式。這一大塊環節中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宇宙,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喚起學生的探索欲,饒有興趣地投入課文,研讀文本。
二、發揮優勢突破重難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破重難點”這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途徑。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破重難點知識上有著明顯的優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可以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能使教學內容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克服由于學生知識儲備不足而給學生學習帶來的不便。
火星探索這一科學領域,對大多數學生包括老師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而語言文字畢竟是抽象的。讓學生感知火星形象,是對他作出進一步了解的必然前提,無此,只能是空對空,依然無法形成的較深印象,激發探索便是空話。所以網站呈現了較多關于火星探索的音像、圖片、文字等資料,利用形象的手段,使學生處于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突破了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所獲。
《火星》一課中,學習“火星上水的來源”是個知識重點,課文中出現了很多諸如“鉆孔分析”等專業性術語,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我們為這些地方設計了相關鏈接,配置了圖片、視頻、文字等各種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豐富了學生對火星的認識,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