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在學生的心底流淌——《二泉映月》教案診斷與評析
首先,圍繞話題、化碎為整。教案一改過去一段一段地講下來或者提出若干問題一個一個地去解決這種思路,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內在的聯系,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產生一個話題。這個話題能起到“牽一而動全身”的功效,引領學生深入品讀課文、感悟語言。課文對《二泉映月》音樂旋律與包涵情感的描寫實際上就是對阿柄一生的寫照——對惠山二泉的贊嘆與回憶,對師父的追憶與懷念,對流浪生活的悲恨與苦痛,對社會不公的反抗與吶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憧憬,對民族音樂的執著與追求……那么,如果緊緊地抓住這個話題不是能很好地感悟全文的內容了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漢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種省去煩瑣的邏輯推理過程,在經驗范圍內作出綜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結論的體悟式思維模式,其特點是整體把握。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能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地落實閱讀教學的目標。如何整合教學環節呢?其根本措施就是以話題統領課堂教學,擴大各個教學環節的容量,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因此,本教案以“這首樂曲表現了什么樣的內容,表達了阿炳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為話題,輻射全文、化碎為整、整體把握。
其次,熟讀精思、涵泳體悟。“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教師要引領學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二泉映月》樂曲和樂曲表達阿炳內心世界的句子;聯系課文內容與提供的資料品讀“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等語句。現在的學生已經遠離阿柄生活的時代,在體會語句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與古人怎么朝夕相處、情感交流呢?當然是通過“設身處地”地切己體察,含英咀華,揣摩探究,想像領悟,有時甚至要咬文嚼字。夏丏尊曾指出,學生在課堂里的閱讀,目的不在悲憤、流淚和激動,而在于激動平復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靜地去對付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誘導與音樂、畫面等媒體的渲染,把孩子放置于課文中“涵泳”,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走進阿柄的內心世界,感受音樂所蘊含的情懷,進入“于是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的境地,達到“我在課文中,課文也在我中”的境界。
二、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兩份教案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它們都重視通過搜集資料幫助閱讀課文。前者在操作上更注重形式上的東西,把搜集的資料進行展示與匯報,而后者則立足文本,挖掘教材潛在的資源,同時對課文進行適度的拓展。結合本教案的幾個例子試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