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實錄及評析
〖評析〗
我們不能說,逐段讀這個環節就是不好的,而是看用在什么時候,哪些地方。但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能力的遷移上,這樣逐段讀不僅不符合略讀課文的要求,而且效率不高,同時,逐段讀所涉及的面是狹小的,一位同學在讀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而其他人只是傾聽者。
李老師很注重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這對于高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過中段的培養,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然而,概括課文內容,怎樣才能算得上是概括?也就是說,這個度要如何把握?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很想買一本《青年近衛軍》,他沒有那么多錢,于是就到母親工作的地方向母親要錢。第一次他覺得母親很勞累,買了水果罐頭,母親數落了他一頓,又給他錢買書。”這應該說是可以的。那老師的示范性概括“母親給我錢去買書”。當然也是正確的。那是否我也可以這樣概括“我去買書。”哪種最好呢?我覺得是學生的概括最好。概括不是像提煉句子主干那樣,而是應該具有最基本的情節,而李老師的概括恰恰沒有具體情節。
三、體會家境貧困
t:請同學再讀讀1~4段,想想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
s:作者真的很喜歡《青年近衛軍》。
t:是嗎?是從哪感受到的?
s:因為他每天想這本書都失魂落魄的
t:什么樣叫失魂落魄?你們失魂落魄過嗎?
s:沒有?
t:見過別人失魂落魄過嗎?那是什么樣子的?
s:心不在焉。
t:對,心里老想著其他的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s:走路的時候沒有勁。
t:還讀出了什么?
s:作者家很窮。他沒要過母親這么多錢。而且把錄音機都賣了。
t:是呀,當時作者家里有兄妹五個人,父親去大西北工作了,為了養活家里,母親要到一個廠里做臨時工,每個月工資只有27塊,為了省錢,母親每天不吃早飯,就去上班。我們可以想到,這書,多少錢?
s:一元五角。
t:這一元多錢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所以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
s: 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我也從來沒有向母親要過這么多錢……失魂落魄。
t:終于,我鼓起勇氣去向母親要錢。我們現在先來看看,怎么學習下面的課文呢?
〖評析〗
李老師在這一部分的教學處理非常巧妙。她把課文自然地劃分為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也卻是是有其獨立性的。然而,這兩個部分又是有機聯系的,家庭的貧困就為我要錢時的內疚,母親給錢時的偉大做了鋪墊。這時,適時補充課外資料,就使學生更深一步體會這一元五角的不容易。也初步感受了母親的艱辛。
四、細讀課文,鎖定形象
t:請同學們讀讀閱讀提示。你知道怎么來學習下面的課文?
s:閱讀下面課文,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
t:重點的兩個詞語是什么?(外貌和語言)對了,下面就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把下面的課文讀下去。畫出外貌和語言的句子。可以朗讀可以默讀。
〖評析〗
把閱讀提示放在課文學習的中間環節,這是比較新穎的做法,也是適合深入學習本文的做法。這樣就把初讀和品讀環節有機分開,體現了讀的層次性,明確了各個階段的學習任務與中心問題。然而就像前面所建議的那樣,我畫出了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為什么呢?寫母親的外貌和語言是為著什么呢?為了使問題更明確,我加了一點“情又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