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實錄及評析
t:誰來說說你畫出的句子?
(學生個別反饋。)
t:看來我們同學都很喜歡這四句關于母親外貌的句子。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從這些句子里你讀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
〖評析〗
在反饋的過程中,沒有把個體的行為變成全班性的行為,學生參與面不廣。
t:我們現在來看看第一句,誰愿意讀一讀?(生讀。)
t:從這句話里,你讀出了什么?
s:我知道了母親很瘦弱,脊背也彎曲著。
t:說得真好,瘦弱的程度怎么樣?
s:脊背都彎曲著。
t:脊背都彎曲著,說明她瘦弱地怎么樣?
s:特別骨瘦如柴。
t:課文中用的是哪幾個字?
s:極其瘦弱。
t:誰能把這四個字讀出瘦弱來。
s:極其瘦弱。
t:能把它放在句子里讀讀嗎?(學生讀。)
t:我聽出來了,真的很瘦弱。誰還讀出了什么?
s:頭挨地很近,也說明她的脊背也是彎曲的。
t:脊背彎曲著,說明她工作地很辛苦。是嗎?誰愿意再讀讀這句話?(齊讀)
t:母親瘦弱,為什么瘦弱?你能想象嗎?
s:因為工作太辛苦。
t:出了沒吃早飯外,還以為工作辛苦,那我們能讀出這種辛苦嗎?(齊讀)
〖評析〗
在短短的一個教學片段中,李老師連問了六個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是追問,而是在同一平面,同一層次上的重復提問。可謂是“老師細細碎碎地問,學生簡簡單單地答”。問題的開闊性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回答的開闊性,教師的一個又一個細碎的問題局限了學生所有的想象以及感性認識。
不妨這樣一問:“同學們,瘦弱,而且是極其瘦弱,讀著這個詞,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畫面,什么場面?”
t:是呀,這時候我叫了兩聲“媽……媽……”。這個時候母親怎么樣?讀。
(齊讀。)
t:讀著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s:母親很疲憊。疲憊的眼神。
t:你能讀地再疲憊一點嗎?味道讀出來。
(生讀。)
t:有誰能讀得更好。
(生讀。)
t:大家都來試試。“一對”開始!
(齊讀。)
〖評析〗
可以說,這樣的朗讀指導是無效的。語文是感性的,學生是感性的,只要你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你的指導就可以無痕了。
比如:“疲憊”一詞教學。
同學們,你有過疲憊的時候嗎?
母親又為了什么變得如此疲憊呢?
這就是我的母親,我從母親疲憊的眼神里還看到了很多很多,你看到了什么?
對呀,這就是慈母情深呀!
t:讀著讀著,你還發現了什么特別之處?
s:母親帶著褐色的口罩。
t:你讀出了什么?
(生無語,師引導。)
t:口罩原來什么顏色?
s:白色。
t:是呀,都用成褐色了,舍得買個新的嗎?
s:舍不得。
〖評析〗
并不是所有的課堂生成都可以轉化為課堂資源,比如這里,就不是。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淡化。
t:是呀,還有什么發現?(沉默)我們再來每個人讀讀這句話,在句子上,跟平時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之處。
s:這個句子里有三個“我的母親”。
t:這三個我的母親,我想跟同學們一起來讀讀,好嗎。我讀前面的,你們讀后面的。
(師生合作讀。)
t:讀著讀著,你覺得這樣放進去,說明了什么呢?(沉默)母親吃驚地望著我,吃驚的只是母親嗎?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