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師暗示教學的藝術(shù)語文論文
老師一邊指著手上的粉筆末兒,一邊說:“咱們這節(jié)作文課有東西寫了。把剛剛發(fā)生的事兒寫下來怎么樣?就叫《擦黑板》。”在上述的課前插曲中,暗示的運用令人折服。當他看到滿黑板的題時,當機立斷,調(diào)整內(nèi)容,以自己擦黑板的行動給暗示:老師心里焦急,課不能按時開始了;接著以兩個“也許”的原因推測給暗示:老師并不知道事實真相,以使轉(zhuǎn)移視線;在出現(xiàn)“內(nèi)疚”“自責”“抱怨”的心理后,又以“拍粉筆末”的動作暗示:老師并沒有責怪之意,以使放松心理。這樣,課堂的意外事情竟然成了的意外情境。
字串7
三、活動暗示:使理解動中之蘊。有目的、有地組織各種內(nèi)容與形式的活動,把意圖滲透其中,也可使受到。同時,在活動中往往處于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各種及個性特征都能在老師面前暴露無余。因此,針對情況進行暗示,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如《小貓種魚》,于老師就將引導理解童話所說明的道理寓于活動之中。課文結(jié)束后,他這樣引導:“小朋友,小貓一看種的魚全爛了,肯定會跑回家去問媽媽:這是怎么回事?我把小魚種到地里,怎么不長小魚呢?貓媽媽會怎么說?”討論以后,他請一位戴上頭飾扮小貓,一位戴上大貓頭飾扮演貓媽媽,由貓媽媽把道理講出來。雖然“貓媽媽”不能講出“生搬硬套”的話,但是魚不能種在地里,做事要動腦筋之類的話還是說出來了。這樣把情理的寓于自我感受、自我體會的表演之中,比直接讓說出受到什么,要有趣、有效得多,而且這樣的表演以訓練為主要目標,又充分體現(xiàn)了學科的本質(zhì)特征。
字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