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說課
一、教材簡析:
我做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版塊的第二篇課文《濫竽充數》。這是一則寓言故事:主要介紹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齊宣王聽吹竽時愛講排場,雖然自己不會吹,卻混跡于其中,獲得豐厚報酬而沒被發現。但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由于沒有真才實學,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濫竽充數”中濫:與真實不符,失實的,假的。竽: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選編此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認識到沒有真才實學的害處,教育學生學習要扎扎實實,同時也要告誡學生要在生活中鍛煉自已識別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理念支撐:
課是上給學生的。學生學什么要依綱扣本。寓言故事這個板塊的內容與其他板塊的聯系并不是很大,但在培養學生識字寫字和閱讀能力上是不斷延續和深入的。這個板塊也不同于“漢字家園”在每冊教材中都設置的,記得在三年級下冊的第五板塊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寓言故事,分別是《揠苗助長》、《亡羊補牢》《驚弓之鳥》三篇課文。當時只是要求學生了解寓言與寓意,初步感悟寓言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本冊教材對這個板塊的教學要求是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詞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悟人物形象。從而感知其中蘊涵的道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實現自我教育。很明顯這里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擴大了訓練的范圍。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沒有真才實學,蒙混湊數是不行的”道理。
3、能創造性表達,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學重點: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沒有真才實學,蒙混湊數是不行的”道理。
教學難點:抓描寫人物的關鍵詞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悟人物形象。
三、方法策略: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這一培育一指導恰恰是我們教師所做的,這一理解一運用恰恰是學生要做的。要想讓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要想讓他們熱愛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就要把死板的文字激活,讓他們充滿生機、充滿情趣。正如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因此,在本次教學中,學生通過看說、讀、悟、練的方式學習;教師則通過展示、引導、鏈接、多媒體輔助等方式進行教學。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感受寓言故事的獨特魅力,促進其閱讀興趣,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題
崔巒教授認為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能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新課伊始,我運用課件展示學生接觸過的寓言故事的插圖,引導學生猜成語,積累詞匯,繼而引出課題——《濫竽充數》(和學生一起書寫課題)。揭題同時,引導理解“濫”、“充數”的意思,認讀“竽”了解竽是古代一種樂器。(關于單字的意思學生說得對錯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