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說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本篇課文短小,大部分學生都能借助認字表的讀音,把課文讀通,但仍會有少數學生在朗讀方面出現問題,我們的教學面向的是全體,基于這樣的猜測與考慮,在讓學生第一次朗讀結束后,我利用課件分別出示:濫竽、腮幫、竽眼兒、齊湣王、南郭先生、裝腔作勢、混過等詞。為學生的再次復讀掃清障礙。然后,通過自由讀、展示讀達到正確、流暢,使學生體驗讀書的樂趣。三次讀文后,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重點感悟,揭示寓意
這則寓言故事中,沒有人物之間的對話描寫,沒有人物的心理描寫,有的是故事的場面描寫和人物的動作描寫,人物的動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變化。因此,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在抓重點詞句感悟的同時,還注意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感知其心理變化,進行想象表達,更好地學習課文,理解成語的意思,受到有真才實學的教育。
具體做法:
1、請學生帶著三個問細致讀文,邊讀邊標畫;
問題一:南郭先生為什么能濫竽充數?
問題二:南郭先生是怎樣混在樂隊里吹竽充數的, 而又不被發現?
問題三:后來,南郭先生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2、學生匯報:
解決第一個問題,要使學生弄清南郭先生能得以濫竽充數的原因,明白齊宣王是一個愛講排場的人,正因為他愛講排場,每次聽吹竽必三百人,才給南郭先生提供了可乘之機。
解決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每逢吹竽,他也鼓著腮幫捂著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品詞析句,體會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丑陋嘴臉,使學生明白,他是一個不懂裝懂、不會充會、不學無術,只會投機取巧,靠欺騙混飯吃的人。
解決第三個問題,使學生懂得“混”的結果只能是“逃”,因為他沒有了“混”的機會,同時讓學生了解齊湣王與父親的不同,他更善于用人。
三個問題解決完畢,再引導學生理解“濫竽充數”的意思,感悟寓意可謂水到渠成。
(四)、聯系實際,巧運用
理解了才能恰當運用,運用才會加深理解,(在學生理解了濫竽充數的第一種比喻意后,教師可以直接引導學生了解它的另外兩個比喻意)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則寓言流傳了兩千多年,這個成語也被人們廣為運用。運用至今,由比喻人的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到比喻物的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再后來又比喻人的自謙。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 “濫竽充數”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吧。課件出示濫竽充數的三種比喻義,在出示相應的句子,請學生填空。在指名讀、說比喻義的同時,我想學生們也找到了濫竽充數的生活落腳點,在他們心中也會勾起一件件聽到的或是看到的濫竽充數的往事,也會不由自主的想傾訴自己心中的事。這也正是我們課堂所追求的,聽到來自孩子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