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教學實錄及點評
【引導學生將此時此刻兩人的表現與平時做比較,突出了“別情別意”,深化了學生的理解與品味。】
二、品語言,深層理解深情厚誼
師:不忍別,終須別,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指名讀)
師:離別之言,情真意切。請大家自由讀一讀李白的話,細細品味,從李白的話中你讀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讀)
師:很多同學舉起了手,別著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再默讀這一段話,用心觸摸每個字、詞,相信這次你會有更深的體會,更多的收獲。在你有所體會的詞下面點上著重號。(生默讀并動筆)
【教學如賞景,走了一段得停下來回味回味。課堂上同樣需要學生的靜思默想,需要學生仔細地反復思考。這個環節的教學,教師沒有急于讓已舉手的學生談體會,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讀,用筆圈圈“關鍵詞語”,這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其中的內在涵蘊,力求通過自己的品悟有所得,而不是一味地聽別人講。這樣的安排正是教者的智慧所在。】
師:會讀書的同學能夠從人物的語言讀進人物的心里,不僅讀懂李白的話,更讀懂李白的心。說說你從哪兒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
生:我從李白的話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師:你從哪兒讀出了敬仰?
生:從六個“您”知道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師:是的。一連用了六個“您”,李白對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
生:從“孟夫子”這個詞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因為“夫子”是古代對有聲望,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師:你有學問,我能稱你“夫子”嗎?(該生為女生)
生:(會意一笑)不能。“夫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生:我從“敬仰”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
生:我從“請”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生:我從“兄長、老師”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
師: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長12歲,在今天送別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來到襄陽,帶著自己的詩特地去拜訪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并留他住了10多日,熱情款待,兩人一起飲酒吟詩,游山玩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生:兄長!
師:就是他的——
生:老師!
師:誰來讀李白的話,讀出李白對“兄長、老師”這份尊敬。(讀得真切)
【這個環節緊緊抓住李白對孟浩然的稱呼,使學生的思維相對集中,有助于學生在“點”的理解上逐步深入,而不是讓學生“信馬由韁”地任意發揮,從而導致課堂教學“形散神也散”的自流狀態。】
師: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
生:敬仰孟夫子的人品、詩篇。
師: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寫了不少好詩,其中有一首《春曉》,從幾歲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幾乎人人都會吟誦,誰來背一背?(生背得急促)
師:慢點,吟詩要慢點,才能吟出特有的節奏和韻味。(再背,吟出了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