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在心底的感動 ——聽特級教師竇桂梅教《朋友》
二、在個性化閱讀中主動感悟
閱讀的過程是“物我的回響交流的過程”。國外有學者將文學作品分為“作家文學”和“讀者文學”兩類。后者只能使讀者以“屈從”于作品的態度去閱讀,而前者則要求讀者自覺地參與其中,能夠給予我們合作、共同著述的樂趣。閱讀教學更是如此,設若欠缺學生個體對文本的作用,文本無異于普通紙張上的有序的鉛字排列。竇老師的這兩節課就是師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從而發現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感悟的過程。
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支持個性的環境。竇老師的課堂上,教師的話語霸權現象已無蹤跡,她的微笑、期待、鼓勵、寬容,使得每一個孩子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一種信任與安全,師生彼此敞開了心扉,毫無顧忌。情感因為有了真誠的內容而格外真切。在交流感受時,一位學生甚至說:“如果我是達蒙肯定不去,關鍵時刻要舍人為己。”面對這樣的認識,竇老師沒有批評,因為她知道,一句錯誤的真話遠比一千句漂亮的謊言更可貴。她只是說:“我尊重你的認識,同時保留我的觀點。等學完了課文說不定你的看法會有所改變。”兩課結束前,竇老師再次讓他實話實說,他說:“現在我感到左右為難了。”正是課堂的民主平等,才會得以支持學生袒露這種真實的心路歷程。
其次,竇老師很善于啟發學生運用利于張揚個性的學習策略。在研讀深究階段,竇老師緊緊抓住三句“但”字句,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感受,為學生潛具的個性提供了開發的載體。譬如她這樣教學第一個關鍵句:“但,茫茫人海,就有一個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司阿司的朋友——達蒙。”
師:如果你就是達蒙,你會不會來?請實話實說。
生1:我不會來,因為我還小,許多事還沒有經歷。
生2:我老了會來的,因為我也快死了。
生3:我要看看實際情況,看看朋友是不是騙我。
生4:我要回憶皮司阿司以前的所作所為,如果他一貫是真誠的,我就來,而且毫無怨言。
生5:我肯定去,因為生命只有一次,能夠為朋友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也不枉這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