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教學反思
第三次引導,引導質疑。感悟了后兩句詩后。讓學生質疑有不懂的問題嗎?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么就是“滿園春色”呢?我相機解釋以點帶面的寫法,并拓展這種寫法的詩句。恰到好處。
第四次引導,想像拓展。在學生聲情并貌的朗誦完后兩句詩后,我即時點撥,此時,你就是那枝紅杏,前邊同學往后看,后面同學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導以詞的形式說)學生妙語連珠。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于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詩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現在眼前。
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學完詩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其積累在腦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師朦朧地對待古詩本身,引導學生生自己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所能關注的。對于小學生生,我們不能因為積累而積累,因為理解而理解,那樣古詩到最后還是生硬的語言塊。課堂中,我們能放手處且放手,深奧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詞可以不談,讓學生在自我范圍內去欣賞,在情感范圍內去感悟,真正將古詩作為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引導物。真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遺憾的是這堂課,讀和拓展的時間搭配不夠合理,讀的時間多了些。課堂就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的。
《游園不值》教學反思
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名作,表現了春天有著壓抑不了的蓬勃生機,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熱愛春天的贊賞之情。詩文別具特色,是一篇開拓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好教材。
從古詩本身來說,這首詩很簡單。學生通過讀和查資料能清楚了解詩的涵義。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在在教學中怎樣激發興趣、發展想象。我的教學設計是:在學生初步懂詩句的基礎上,緊緊扣住詩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推敲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把握住以下幾點:
(1)從詩名入手,根據“值”的幾個意思想一想在“游園不值”中的“值”應該是什么意思。再由詩的意思延伸到詩句中,讓孩子想一想詩人雖然是“不值”,但是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由此讓學生真是感受“屐齒”、“蒼苔”、“柴扉”各是什么樣子。認識了這三種景物之后,再細細體會在這三種景物之中所包含的感情。
(2)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導朗讀。例如“應憐履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兩句,我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此時的心情如何?你有過扣門卻“久不開”的經歷嗎?當時是怎樣的心情?現在你能通過朗誦表現作者的心情嗎?
(3)抓住詩人感情變化的線索,用美好的春光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如教學“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句時,你覺得這紅杏美嗎?美在哪?接著再引導:作者看著這出墻來的紅杏,想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又如何呢?學生體會到了詩意,感悟出了詩情。自然就能把作者的心情、感受讀出來。
(4)激發想象指導朗讀。我在學生理解“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激發學生想象:“一枝紅杏 ( )出墻來?它出墻來( )?”學生饒有興致地填入“探”“伸”“爬”“冒”等詞,把這枝“紅杏”當作了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的“小娃娃”。正是在這樣的想象中,師生漸漸步入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中,并生發出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而此時我再一步激發孩子的想象:“園中的景物又會怎樣展現自己的風采迎接詩人呢?”又一番奇思妙想之后,學生個個興致盎然,讀得也是抑揚頓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