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課堂是不完美的藝術,在這里讓人感覺輕松、自然、和諧,感到教師的魅力和學生的激qing,我想那就是一堂舒服的課了!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首先,合理利用課外及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與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學中靈活采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讀課文,做到讀中有體驗,讀中有所悟,使學生在課堂上大有收獲。在具體操作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描寫的方法,進行小練筆。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文辭優美,在教學中我設置情境,讓學生“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 先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師配音樂朗讀,隨后學生交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呈現的方式,依托資源,通過聲音,圖象,視頻等創設多媒體的情境,思維拓展,讓學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閱讀氣氛中,有表達的欲望,從而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朗讀、默讀、瀏覽相結合。通過默讀、瀏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有利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感情的朗讀要以正確、流利朗讀為前提,以感悟理解為基礎,語調平緩之中有起伏,語氣平淡之中有激昂。本節課,我重點教學2、3自然段,第2自然段讀出作者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的語氣;第3自然段圖文結合、讀想(想象)結合、讀議結合,再現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奇麗風景的欣賞和贊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不同形式的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安排適宜得當,會有恰到好處的效果。此文教學的嘗試,不但使得學生對文本加以理解,并且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訓練也有一定的效果。
公開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上午好!現在我進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的課后反思。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三點收獲:
一是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首先要感動自己。
第一次初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沒什么感覺,覺得很失望。第二次細讀的時候,發現其中的優美詞句,讀起來會讓你心動;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樣了令人向往,于是開始認真備課。當我找到了季羨林老師的方方面面的資料的時候,特別是2006年, 95歲高齡的季羨林老先生被評為感動中國的年度十大人物時,季羨林老先生說:我沒有做什么令人感動的事,真的是有的話,只有“勤奮”兩字。那是,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再也沒有逃避和偷懶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資料,直到滾瓜爛熟為止。我準確、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為上好這一節課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