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課堂實錄及評析(二)
許勤 發表三、 品讀課文,感悟情感。
師: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栽花”?
生:第三自然段。
生:我不同意,我認為第二自然段也寫了栽花,寫出了栽花的地點。
[評析: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永遠存在的,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
師:不錯!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賞花”?
師:剩下的第6—9自然段寫的就是“寫信”。
[評析:隱形分段,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讓學生對課文形成初步的概念,逐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讀讀第2、3兩個自然段,看看你讀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或者認為什么問題值得研究?(學生讀書、思考)
[評析:通過自主學習,讀懂自己所能讀懂的內容,為合作交流準備條件;通過自主學習,明確自己無法獨立讀懂的問題,為合作探究準備內容。]
師:好!有感受就說,有不懂就問,有研究的問題就提。(學生交流)
生:老師,我讀懂了,知道了栽花的時間是“有一年”,地點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島上。”
師:你通過讀哪個自然段讀懂的?
生:第2自然段。(生讀第2自然段)
師:對,你講得真好!第2自然段不僅向我們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還進行了背景交代,簡潔明了,誰已經記住了?
(學生準備后試背)
生:我覺得“他的兒子是怎樣栽花的?”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師:跟他有相同感受的同學請舉手。(一大半同學舉手)
好!請你把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生:我不知道,意大利的這個小島叫什么名字?
生:這個我知道,叫“喀普里島”。
師:(驚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預習時,查找的資料。
師:查找資料能幫助我們學習課文,了解背景,真不錯!
還有嗎?
生:我讀懂了,知道了高爾基的兒子年齡小,個子矮。(生讀句子)
師:(出示句子比較)
比較一下:
(1) 高爾基的兒子10歲。
(2) 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還沒有镢頭那么高。
兩句哪兒不同?哪兒好?好在哪?(學生回答)
師:你懂“镢頭”嗎?
生:刨土的工具。
師:你見過嗎?(生都搖頭)(出示簡筆畫“镢頭”)這就是“镢頭”。
你們看高爾基的個子怎么樣?(指導讀好句子)
[評析: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镢頭”是什么樣的,簡筆畫“镢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高爾基兒子的個子高度,進一步地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生:我覺得“高爾基的兒子怎樣種花?”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學生板書)
(解決黑板上兩個問題)
師:他的兒子是怎樣種花的?課文中只寫了一句話,看看哪些地方令你很感動。把它讀出來吧!(稍待)邊聽同學讀邊跟著老師圈點。(指導讀好、背好)
師:高爾基的兒子來島上后,不休息,就忙著栽花,(指問題2)這是為什么呢?
同桌討論討論。(相機板書:愛)
師:是啊!他是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親表達愛,他們也跟他差不多大,你們是怎樣向關心、愛護他們的爸爸、媽媽表達這樣的情感的呢?
師:是啊!他們向高爾基的兒子一樣可愛,只有10歲的他經過長途奔波來到父親身旁后,卻“顧不上休息”為父親栽上了“各種各樣”的花,這一行動多感人啊,讓我們永遠地記住。(自由背第3自然段,指名讀)
[評析:文道統一,生活是教學的源泉,讓學生在感知語言的同時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栽花”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