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課堂教學啟示錄
作者:田麗娟 文章來源:乳山市暢園小學
啟示之一:重返樸素課堂
提起竇桂梅和她的語文教學改革,人們就會想到“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當我們對這位年輕特級教師的創造力發出贊嘆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一點:超越必須始于一個平臺,必須擁有一個原點,這就是常常被人們忘記的“學好教材”、“立足課堂”、“尊重教師”。業余時間,我走進名師的“家常課”,從“學好教材”的原點開始,審視竇桂梅的教改主張。
《黃河象》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文章介紹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黃河象化石的情況,對化石的形成緣起進行了推想,并交待了發現化石的經過。很明顯,這不是一篇“文學味”很濃的課文,但竇老師把它處理得很“語文”。她抓住課文中“假想”和“推想”兩個關鍵詞,采用角色轉換的形式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這一設計出人意料地樸素。她緊緊圍繞課文的內容展開,沒有補充其他資料,只借助一臺幻燈機打出幾個問題、一幅靜止的圖片,照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不能不令人佩服。
首先研究“推想”。為了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竇老師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我們這些小科學家,一會兒要進行想象和推想,你說,應該注意些什么?應該有怎樣的科學態度?”往日調皮的孩子在竇老師的課堂上都變得特別懂事:“要特別認真”,“我會做到細心”,“仔細觀察”,“還要有堅強的毅力,遇到難題決不退縮”。聽聽,五年級的孩子說得多好啊!本該教師強調的學習態度變成了“小科學家”們的“自律”。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角色轉換把課文的內容變成了學生的推想,孩子們真正在課文中走了一趟。
接下去,竇老師領著孩子們進行“假想”:“現在你不是科學家了,而是個小作家。聽了科學家的推理假想之后,要是讓你寫的話,你會怎樣寫?你非得停留在課文作者的那種寫法上嗎?”學生興奮地躍躍欲試,提出了幾種調整文章結構的方案。教師沒有提什么順敘、倒敘、插敘,沒有提什么續寫、擴寫、改寫,但是,學生卻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這些方法,因為“作家”的角色讓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創作”之中。這樣,從內容到形式,從態度到知識,學生在“科學家”和“作家”兩種身份的切換中經歷了一次快樂的學習之旅。
如果僅僅有這些,這堂課似乎還缺少點什么。在學生說出了調整文章結構的幾種方法之后,竇老師提示:“從內容上考慮,有沒有創新的想法?”——“假想”在這里又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