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自然的奧秘”,本課記敘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非常入迷的故事,通過學習來激勵孩子們從小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首先我從“著迷”“迷戀”“癡迷”這三個詞語著手,通過讓學生找這三個詞語,來體會法布爾對昆蟲喜愛的逐漸加深。同時把握住文章中的兩件事情:一件是法布爾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好奇去抓一只會唱歌的蟲子,結果遲回家,引發了父母的一場虛驚;一件是法布爾八九歲時去放鴨子,他利用這個時機在池塘邊的草叢里觀察,采集了許多昆蟲,但父母卻不能理解他。通過這兩件事讓孩子體會法布爾對昆蟲那種無法舍棄的喜愛。其次,由第四自然段引出《昆蟲記》,介紹和推薦這本書這本書。最后討論“為什么人們在為法布爾做雕像時要將兩個衣袋做的高高鼓起?”和“為什么文章要以‘裝滿昆蟲的衣袋’”作為題目。最終讓學生體會到法布爾之所以成為昆蟲學家源自于他對昆蟲的迷戀,對興趣的癡迷與專注,以及長期以來的觀察和研究。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體會最深的首先是法布爾的那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在上課時也應當培養的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才能將課堂氣氛和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還沒學習這一課時,我要求孩子們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對法布爾和《昆蟲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利用閱讀課和孩子們一起讀了《昆蟲記》的片段,這對后來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其次,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也認識到了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對五年級的孩子來說,怎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適合他們的?我想:老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五年級的語文課不能再同以往一樣由老師帶領通篇講讀和提問,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位置。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更多讓學生自己去品讀,這樣,對于他們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也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注意的問題。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即促進者,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習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已經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統治地位被動搖。其次,教師作為學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了,不在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組織早已明確了教師的職責。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在《裝滿昆蟲的衣袋》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以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