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課堂教學啟示錄
“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跳舞。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荷花》)
“荷花從不孤傲,要開就是滿池滿堂,方圓一片,給人一種壯觀的美。荷花從不嬌貴,只要有泥土和水,她就能生長,就能開花結果。荷花根莖節(jié)生,老根縱橫,新枝交叉,雷雨驟來,荷花依舊,真是風也不怕,雨也不怕,一任九天雷電鳴,她在水中放奇葩!荷花毫無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莖、葉、花、果實,毫無保留地全部獻給了人類。荷花啊,荷花,你多么美啊!人們怎能不贊美你,稱頌你呢!”(《夏夜荷花》)
聰明的讀者一定早已看出高下:第一段文字作者寫自己看荷花時的想象,營造了一種“人花難分”、“物我同一”的意境,而第二段文字卻生硬地給荷花貼上了三個道德標簽——“不孤傲”、“不嬌貴”、“毫無私心”,像是學生的習作一般,缺少直達人內心的力量。因此,竇桂梅認為,教師面對葉老的《荷花》就應該老老實實地教教材,讓學生在讀文章、想畫面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同時,讓學生感悟描寫的細膩以及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并積累語言。而對于《夏夜荷花》,教師則可以補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幫助學生體會夏夜荷花的特別之美,而不宜將教學重點放在挖掘課文對荷花“品質”的表述上。
談到補充教材、拓展內容應注意的問題時,竇桂梅強調,“一定要重視文本的規(guī)定性”,既不能任意拋棄教材文本,也不可膚淺認識文本的內涵。例如,在教學《漁歌子》時,教師應該好好讓孩子朗讀、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蘊。但有的教師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大意后,便急忙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對《漁歌子》的景物描寫進行拓展,卻忽視了原詞中表現的獨特意境。類似做法無異于“丟了西瓜撿芝麻”。
對此,竇老師做過一個精彩的比喻:“如果沒有品讀、交流環(huán)節(jié),沒有引導學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個來回,僅僅有從文字到情感的‘讀懂了什么’就引發(fā)開去,就好比電力很猛的鉆頭在水泥地上擦滑,沒有深入到文字的骨頭里。”
一會兒是“教教材”,一會兒是“用教材教”,一會兒是“刪減課文”,一會兒是“美容增肥”,其間的門道可謂變化無窮,需要教師潛心去鉆研——具備了這個能力,教師就像一個高明的營養(yǎng)師,有一雙慧眼和一雙巧手。竇老師打過這樣的比方:用“慧眼”去批判地選用教材,既不能放過那些營養(yǎng)豐富的“主菜”(指教材中選入的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又要明白哪些“主菜”不能直接上餐桌(有待處理的教材文本),還需經過配料的輔助才行(補充資料);用“巧手”將“主菜”、“配料”適宜地組合在一起,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ǎng)餐”(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帶領其走進文本)。要想做到這些,教師首先應該做個“美食家”,從長期的積累中提升自己的閱讀品位,先要自己知道什么好吃,才能把學生的菜譜設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