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開端》(精選14篇)
《勞動的開端》 篇1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
3、研讀課文的10—29自然段(第一天挑煤),感受我參加勞動的艱辛。
4、激發學生用個性化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悟,培養語感。
一、揭題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19課《勞動的開端》。
“開端”是什么意思?“勞動的開端”怎么理解?(板書:第一次)
2、作者第一次參加的是什么勞動呢?當時他幾歲?(板書:挑煤)12歲的孩子,本該像我們一樣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而他卻去挑煤了,同學們此時你們心中產生了什么疑問?
二、自學課文
1、自學要求:
1)讀通課文,讀準生字和多音字。
2)想想“我”為什么要去挑煤?用“─”劃出有關語句。
3)找找課文哪部分是具體寫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歷,能否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次勞動?
2、交流:“我”為什么要去挑煤?
出示:記得我12歲那年,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我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
指名讀句子,從句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從“揭不開鍋”感受到家里窮,從“心里像油煎一樣”感受到我心里難受、著急、痛苦。讀出這種感覺。
三、研讀第一次挑煤的經歷
1、出示課文插圖,這就是“我”第一次挑煤時的情景。仔細觀察圖,你看到了什么?同時又想到了什么?學生交流(穿著破舊、山路陡峭、擔子沉重)。
2、目睹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鏡頭,你一定有很多的的感觸,能否用一句話概括你此刻的感覺?
3、本該擁有著理想和幸福的孩子,卻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任,踏上了一條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道路。這是一條怎樣的道路?(板書:艱難)
4、這僅僅是作者挑煤途中的一幅畫面,那課文的哪部分是具體敘述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歷?(10-29)
5、下面讓我們再讀課文10—29自然段,用“~~~~~”劃出感受最深的2、3個句子,說說你從句中讀懂了什么?作好旁注。
6、全班議議讀讀:隨機出示有關句子,讀時抓住關鍵詞
(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里,渾身疼痛。原來
桌子被人抽掉了,礦上的辦事人來開磅稱煤了。
從哪里看出我摔得很重?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這反映了礦上辦事員得冷酷無情,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窮人的孩子到處受欺侮。(板書:受欺負)
這重重的一摔,給我帶來了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這要命的一“摔”不僅給我的身體帶來巨大的痛楚,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摔給我帶來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頭撒了一把鹽,它令我痛苦,令我憤怒。
(2)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
用打比方的方法寫出了人小體弱的吳運鐸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勞動的艱難。引導學生從“一步三滑”“來回晃蕩”“打秋千”理解由于山路難走,煤筐搖晃的厲害。(板書:路難走 擔子重)
(3)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擔子從左肩換到右肩,從右肩換到左肩,換來移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只好停下來歇一歇。
說明擔子非常重,我挑得很累。
(4)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腿上的傷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著兩只空筐回到家里。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
小結:從半夜出發到太陽落山回家,肩也腫了,腿也流血了,但有沒有賺到錢,這再一次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窮人生活的不易。
四、質疑想象 寫話析“堅強”
1、談話質疑,引導想象:
師復述課文:當“我”帶著渾身的傷痛一頭倒在床上,細心的母親給“我”打來洗腳水,他們母子間有這樣一段平靜的對話。
課件出示對話:“孩子,你怎么啦?”“煤沒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
“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 “你吃過飯了嗎?”“我不餓。”
請兩生朗讀
對話到這里戛然而止。隨著這番對話的結束,母子倆的心情也隨之而靜了嗎?
2、小組討論后指名說:母子倆不平靜的原因各是什么。
請同桌再認真讀讀 “我”和母親的這段看似平靜的對話,感受一下這母子間不平靜的復雜心理,體會一下這母子間的感情。你猜其實他們在心里和對方說著什么呢?
3、寫話訓練:(自由選擇一個內容寫一段話)
(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媽媽,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靜地、不加任何描繪地記敘了“我”挑煤回家后與母親的對話,透過這簡短的文字我們走進了母子倆“洶涌澎湃”的內心世界。你覺得作者小時侯是個怎樣的孩子?(堅強、懂事)
你還從前面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我的堅強?
四、內外結合 積累拓“堅強”
同學們,今天,我們和主人公一起沿著山路,一步一滑踉踉蹌蹌往前走的時候,我們都感到是如此地沉重和艱難;而當我們聽他平靜地說出“我明天還去挑。”時,更多的是贊嘆和折服。曾有人寫下詩句贊美作者吳運鐸,出示:威風凜凜數運鐸,死神屢屢擦肩過。拼將殘軀酬壯志,換來神州滿春色。中國保爾人欽敬。
請大家在課外去找一下作者吳運鐸的有關資料,看看吳運鐸的自傳,出示:《把一切獻給黨》
板書:
第一次挑煤 擔子重
道路難走 長
艱難 流血流汗
受欺侮
《勞動的開端》 篇2
《 勞動的開端》是作家吳運鐸記敘自己童年時代因饑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謀生道路的故事。教學的重點是理解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體會作者的 “ 勞動的開端 ” 是怎樣開始的,并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我在教學中是這樣緊緊抓住 “ 教學重點 ” ,組織教學的:
一、初讀感知,理清條理。
1 、我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再讓他們找出從哪兒到哪兒寫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
2 、交流后再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理出一個簡單的提綱。讓學生填寫下面的表格:
時間
發生的事
半夜
天還沒有亮
天亮后
中午過后
太陽落山了
讓學生知道:
( 1 )、半夜動身,趕到地方,辦事的人還在睡覺。
( 2 )、天還沒有亮,爬上記賬桌睡著了,被人抽掉桌子。
( 3 )、天亮后,挑煤上路,歷盡艱辛。
( 4 )、中午過后,繼續趕路,栽倒山腰,煤撒一地。
( 5 )、太陽落山了,離車站還有五六里路,只好挑著空筐回家。
3 、通過這個提綱,使學生了解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理清了故事的條理。我讓學生抓住這些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深入體會:你從中想到了什么?從而感悟到:為了謀生半夜就動身,直到太陽落山了才挑著空筐回家,時間跨度近 20 個小時。 “ 我 ” 小小年紀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舊社會窮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艱難。
二、深入體會,讀中悟情。
1 、圍繞學習要點,引領閱讀感悟。指名讀課本 “ 小金鑰匙 ” : “ 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和歷史,比如《勞動的開端》一文,使我了解了勞動人民當時生活的艱難。 ” 讓學生根據 “ 小金鑰匙 ” 的提示,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最能體現出 “ 當時生活艱難 ” 的句子,多讀一讀,并想一想自己能從中體會出什么。
2 、組織交流,內化情感。在組織匯報時,讓學生先讀一讀自己畫的句子,再談一談個體的感悟:讀出了什么?通過 “ 讀 —→ 談 —→ 思 —→ 議 ” 的形式使學生內化情感。并相機引導學生對重點句子的感悟。
(1)“ 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 ”
“ 我 ” 只有十二歲,所以其他挑煤的窮孩子也大不了多少,可以看出在舊社會窮孩子從很小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擔。
(2) 、 “ 原來桌子被人抽掉,礦上的辦事人開磅稱煤了。 ”
從 “ 抽掉 ” 這個動詞體現出 “ 礦上的辦事人 ” 動作粗暴,態度冷漠,盡想看窮人的笑話,而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窮人是沒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3)“ 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 …… 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 ”
(4) 文中的幾個比喻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體會他們在文章中的用法。
3 、以情促讀,賞讀品味。
“ 感悟 ” 是內化的表達, “ 朗讀 ” 是情感的表達。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并組織學生評價:你是否能聽出 “ 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 ?而后我播放一些反映舊社會生活悲慘的樂曲,讓孩子們配樂朗誦,進行賞讀品味。
通過以上的教學,緊緊地抓住 “ 教學重點 ” ,既使學生熟悉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過程,又深切體會到了作者小時候的艱難歲月。
《勞動的開端》 篇3
教材分析
《勞動的開端》節選自吳運鐸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課文寫了作者童年時代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窮人到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現實,同時也表現了窮人孩子自強自立,刻苦磨礪的堅強意志。其中,課文10到29自然段緊扣課題,詳細地記錄了作者在第一天挑煤中所受到的餓各種苦難。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文的的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
2、 圍繞“為什么說我走上的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嘗試探究,研讀課文的10到29自然段,逐步加深對“我”所受苦難的認識。
3、 激發學生用個性化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悟,培養語感。
4、 根據“我”回家后與母親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認識“我”的堅強與“母親”的痛苦。
教學難點:體會母親內心的痛苦。
教學重點:
1、 圍繞“為什么說我走上的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嘗試探究,研讀課文的10到29自然段,逐步加深對“我”所受苦難的認識。
2、 激發學生用個性化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悟,培養語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理解課題
你怎么理解“開端”一詞?誰能告訴我“勞動的開端”是什么意思呢?
2、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吳運鐸先生所寫的《勞動的開端》,齊讀課題兩遍。
3、 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有誰可以來介紹一下?
4、 我們馬上來看看吳運鐸怎樣走上艱苦的人生道路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你認為課文哪些自然段和詞語是需要我們大家注意的?
3、 誰來給我們讀讀這些自然段?
4、 誰來評評他們讀得怎么樣?
5、 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上先 再 最后的關聯詞語。
三、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 作者參加的是一項怎樣的勞動?在2自然段找找,并勾畫出來。
匯報理解——讀“像狗一樣爬進去挖煤,又像狗一樣把煤從窯里拖出來”
2、 挑煤是一項艱難的勞動,作者又像個瘦猴子,為什么要還要去挑煤?
匯報理解——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心里像油煎一樣”和“我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
3、 是呀,在舊社會中,12歲這個本該和我們一樣讀書學習的孩子,卻過早地踏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引讀當我和小趙半夜起來爬過幾做山,穿過幾片樹林,趕到挑煤的地方,
4、 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什么?把你感受深的詞語勾出來,在旁批注你的體會。
5、 這個本該擁有幸福生活的孩子,過早地承擔了生活的重任,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6、 請同學們用心地讀一讀課文的16到30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下來,談談你的感受?
匯報理解——讀幾句表現挑煤艱辛的句子
7、 從半夜起身到這時候日落西山,作者勞累了一整天,他最終換來的是什么?換來的是遍體的傷痕,換來的是一無所獲得。這是多么辛酸又多么心痛多么艱難的事。望著兒子的疲憊不堪,望著兒子的遍體鱗傷,母親能做什么?匯報體會——感悟讀
8、 母親的淚水是怎樣的淚水?母親落淚了,而“我”怎么說的?(我明天還去挑)
9、 同學們讀到這兒,你覺得作者從半夜起身到日落西山,勞累了一天,真的什么也沒挑回來嗎?
四、總結
同學們這就是我們敬愛的吳運鐸爺爺勞動的開端。在他稚能的肩頭,一頭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挑起了苦難的生活,另一頭挑起的確實堅強的意志。
《勞動的開端》 篇4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2、學會“磅、賭”兩個生字,理解“威脅”等11個詞語。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課時安排:三教時:
第一教時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
3、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解題激疑,揭示新課
1、“開端”是什么意思?“勞動的開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勞動的開端》。
2、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這是一次什么樣的勞動?作者什么時候去參加勞動的?為什么把這次勞動稱為“勞動的開端”?通過這次勞動反映了什么……
二、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
(1)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作者先寫自己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為了解除饑餓的威脅,決心去挑煤。再寫第一次挑煤的經過。最后寫第二天又去挑煤,從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參加的是怎樣的一項的勞動?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2、根據“決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四、自學字詞,讀通課文
1、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煤藏( ) 寶藏( ) (cang zang )
挑( )戰 挑( )腳 (tiao tiao )
半夜得( )動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頭 ( luo la )
五、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輕聲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先寫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再寫萍鄉煤礦挖煤、運煤情況;最后寫“我”去約小趙一起挑煤。
2、課文中哪些詞語說明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變,還可以怎樣說?
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很難過。
②這兩種說法到底哪種好?為什么?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心里的難過程度。說明才十二歲的吳運鐸就已經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有了為家庭分擔憂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讀。
(2)“工人進出……從窯里拖出來”
①變換說法。
工人進出連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進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勞動條件太差,干活太累,資本家簡直不把工人當人待。
③感情朗讀
(3)“得了吧……把你壓扁了”
①變換說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你這么瘦,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當時身體瘦小,無法承擔挑煤的中獲,但生活所迫,只好硬著頭皮去挑。
③感情朗讀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比一比,在組成詞。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3、深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 新課
挑煤是一項艱難的勞動,作者又像個瘦猴子,為什么還要去挑煤呢?
二、細讀課文,深化認識
1、聽課文第二段錄音,根據課后習題3中的提綱給課文分層,用豎線在文中標出,并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2、課文中那些詞句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睡的正熟……渾身疼痛”
①變換說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渾身疼痛。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這反映了礦上辦事員得冷酷無情,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窮人的孩子到處受欺侮。
③感情朗讀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變換說法
肩上的煤礦來回晃蕩,一會兒往前,一會兒往后。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方法寫出了人小體弱的吳運鐸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勞動的艱難。
③感情朗讀
(3)“紅腫的肩頭……一樣疼”
①變換說法
紅腫的肩頭很疼。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
③感情朗讀
3、根據提綱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三、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個寫了什么。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進一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 新課
1、聽寫生字新詞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二、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聽課文第三段錄音,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出了第二天挑煤勞動的艱難?
2、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紅又腫,第二天還去挑煤?
作者年齡雖小,但意志堅強,困難再大也嚇不倒它,一定要用勞動來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饑餓威脅;可以看出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確實沒法活,作者雖是一個孩子,正是在校讀書的年齡,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
3、讀讀“從此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說說“從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稱作“勞動的開端”?
因為挑煤是作者參加的第一次勞動,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所以把這件事叫做勞動的開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讀懂“提示”,分辨詳略
1、指名讀“學習提示”,思考:“學習提示”共幾句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寫作者家里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為這些是次要材料。
四、總結全文,擴展閱讀
1、談談讀了《勞動的開端》一課后的感想。
2、推薦課外讀物《把一切獻給黨》。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勞動的開端》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2、學會“磅、賭”兩個生字,理解“威脅”等11個詞語。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課時安排:三教時:
第一教時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
3、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解題激疑,揭示新課
1、“開端”是什么意思?“勞動的開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勞動的開端》。
2、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這是一次什么樣的勞動?作者什么時候去參加勞動的?為什么把這次勞動稱為“勞動的開端”?通過這次勞動反映了什么……
二、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
(1)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作者先寫自己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為了解除饑餓的威脅,決心去挑煤。再寫第一次挑煤的經過。最后寫第二天又去挑煤,從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參加的是怎樣的一項的勞動?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2、根據“決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四、自學字詞,讀通課文
1、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煤藏( ) 寶藏( ) (cang zang )
挑( )戰 挑( )腳 (tiao tiao )
半夜得( )動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頭 ( luo la )
五、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輕聲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先寫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再寫萍鄉煤礦挖煤、運煤情況;最后寫“我”去約小趙一起挑煤。
2、課文中哪些詞語說明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變,還可以怎樣說?
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很難過。
②這兩種說法到底哪種好?為什么?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心里的難過程度。說明才十二歲的吳運鐸就已經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有了為家庭分擔憂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讀。
(2)“工人進出……從窯里拖出來”
①變換說法。
工人進出連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進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勞動條件太差,干活太累,資本家簡直不把工人當人待。
③感情朗讀
(3)“得了吧……把你壓扁了”
①變換說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你這么瘦,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當時身體瘦小,無法承擔挑煤的中獲,但生活所迫,只好硬著頭皮去挑。
③感情朗讀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比一比,在組成詞。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3、深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挑煤是一項艱難的勞動,作者又像個瘦猴子,為什么還要去挑煤呢?
二、細讀課文,深化認識
1、聽課文第二段錄音,根據課后習題3中的提綱給課文分層,用豎線在文中標出,并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2、課文中那些詞句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睡的正熟……渾身疼痛”
①變換說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渾身疼痛。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這反映了礦上辦事員得冷酷無情,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窮人的孩子到處受欺侮。
③感情朗讀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變換說法
肩上的煤礦來回晃蕩,一會兒往前,一會兒往后。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方法寫出了人小體弱的吳運鐸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勞動的艱難。
③感情朗讀
(3)“紅腫的肩頭……一樣疼”
①變換說法
紅腫的肩頭很疼。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
③感情朗讀
3、根據提綱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三、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個寫了什么。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進一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聽寫生字新詞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二、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聽課文第三段錄音,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出了第二天挑煤勞動的艱難?
2、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紅又腫,第二天還去挑煤?
作者年齡雖小,但意志堅強,困難再大也嚇不倒它,一定要用勞動來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饑餓威脅;可以看出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確實沒法活,作者雖是一個孩子,正是在校讀書的年齡,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
3、讀讀“從此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說說“從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稱作“勞動的開端”?
因為挑煤是作者參加的第一次勞動,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所以把這件事叫做勞動的開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讀懂“提示”,分辨詳略
1、指名讀“學習提示”,思考:“學習提示”共幾句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寫作者家里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為這些是次要材料。
四、總結全文,擴展閱讀
1、談談讀了《勞動的開端》一課后的感想。
2、推薦課外讀物《把一切獻給黨》。
五、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脅”、“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天挑煤的經過。
5.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生字新詞。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教學課文第1、2兩段。
一、 揭示課題。
簡介吳運鋒爺爺及他小時候家中的生活困難情況,告訴學生本課節選自吳運鐸爺爺所寫的傳記《把一切獻給黨》。
出示課題,理解:“開端”,開頭的意思。
二、認讀字詞。
認讀本課的生字和少數新詞,掃清閱讀障礙。注意本課幾個多音字的讀音:挑(tiāo)腳、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動身、落(là)在后頭。
三、初讀課文,分段。
1.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抽答,說出各段的起訖點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師生討論,第9自然段應歸第二段還是第三段,講明理由。
3.討論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師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讀第一段,理解“揭不開鍋”的意思,體會“像油煎—樣”是寫“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說出這是用什么來比什么。
五、1.抽讀第二段,生用筆劃出本段兩個最能反映舊社會煤礦工人工作條件極端惡劣,生命沒有保障的句子,齊讀。師生討論,聯系其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舊社會窮苦的煤礦工人連狗也不如的艱難生活。
2.分角色朗讀“我找從小在一塊玩的小趙商量……準備半夜就走路”這部分課文。提問:小趙說“我”像個”“瘦猴子”,說明“我”身體怎么樣?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聯系? (說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說明第—天挑煤的艱難,為表達中心服務)。
3.這部分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窮,勞動條件差? (生默讀本段的最后小節,按提問要求劃出“沒有燈籠”、“沒有火把”、“找了些用過的油棉紗”、“擦過機器油”等詞句,抽答)。
六、課時小結。并完成課堂作業本第1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教學三、四兩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準備復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經過。
教學過程
一、1.指名感情朗讀第三大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用筆畫出本段的中心句(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讀,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兩段話(指“睡得正熟……稱煤了”和礦上辦事人所說的話這兩處)。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話,齊讀。生查字典理解“淵”字的意思和整個詞語的意思。“好像落在萬丈深淵,渾身疼痛”說明“我”摔得怎么樣? (摔得重,摔得厲害)。整段活反映資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樣對待窮人? (不顧窮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 (動身挑煤,板書)
二、1.抽讀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趕路”和“跌倒山腰”分別屬于哪幾節,板書這兩個詞語。
2.指名感情朗讀“我挑著煤趕路……”一節。生邊聽邊思考,劃出反映挑煤艱難動作的詞,抽答,深入體會,齊讀本節。
3.抽讀“哪知挑東西走路……”一節。理解本節的一個比喻句,說出這是用什么比什么、說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讀“我鼓起勇氣……我怎么辦呢?”這部分課文,體會“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艱難情境。(結合看插圖)
5.抽讀“我”“空筐回家”這部分課文。提問:課文哪幾處寫出“我”人小,卻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腳和“我不餓”這兩處) .
三、熟讀三、四兩大段,準備按課后題3的提綱,抓重點,有順序地復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經過。
四、課時小結。完成課堂作業本第2、3、4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最后兩小節。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分辨課文的詳略。簡要復述第一天挑煤的經過。
教學過程
—、聽寫本課的生字和部分難寫的詞語。
二、課文最后兩小節,提問:這部分課文主要寫什么? (第二天挑煤)板書。
三、提問課后題1。先明確主要內容。再了解課文的詳略,齊讀本單元的學習提示,畫出重點部分,了解分辨詳略的方法,再明確課文描寫敘述有詳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復拖沓)
四、生再熟讀相應段落,指名按提綱復述第一天挑煤的經過。教給抓重點復述的方法。
五、歸納本課的中心思想。(課文以第—次挑煤為重點。寫了作者童年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窮人受剝削受欺侮的黑暗現實和窮人孩子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形成完整的板書。
六、課堂小結。完成余下的課后和作業本作業。
附課文板書:
動身挑煤
挑煤趕路 詳寫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強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煉
第二天挑煤 略寫
參考資料:
一、關于課后習題
第1題: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情況。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趕路、跌倒山腰等處)寫得詳細;第二天挑煤寫得簡略。因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現舊社會窮孩子的苦難生活,為突出中心思想服務,所以寫得十分詳細,而第二天挑煤情況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寫的簡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復繁雜。
第2題:
第(1)句寫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餓,“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寫“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歷害,反映了資本家及他們的走狗根本不顧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第(4)句寫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擔艱難。
一、課文特點及作者簡介:
作者吳運鐸根據自己的戰斗經歷寫成傳記《把一切獻給黨》,本課《勞動的開端》就是節選于本書。
二、教學目標:
1 學習11個生字的音,形,義,和15個新詞。
2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
3 繼續學習,分清主次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 按提綱復述課文
三、教學重點:
繼續學習分清主次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四、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學生了解,體會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
五、教學過程:
審題:《勞動的開端》-------勞動的開始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記敘了作者童年時代因受饑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艱難的謀生道路的事。
細讀課文,理請課文思路,給課文分段
討論,歸納,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課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8)起因
第二段(9----28)經過---à 本文重點
第三段(29---30)結果
再讀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 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這一段講了哪三個意思?
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寫了煤窯工人勞動的艱苦,工人像狗一樣爬進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趙約好準備半夜出發。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饑餓的威脅,決定去挑煤。
2 學習第二段,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按時間順序可分為四層。
1)"我"約小趙半夜動身去挑煤,天沒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著煤艱難地趕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漸漸落在后頭了。
3)午后“我”繼續挑煤趕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陽落山了,“我”挑著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著空筐回了家。
3 學習第3段,讀課文
概括段意:第二天,“我”歷盡艱難,終于把煤挑到車站,從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通讀全文,完成閱讀思考第3題
1 先通讀這三段話
2 選擇哪一段概括了課文的重要內容,并說名理由。
~第1種~:串連了三段的段意,沒有分清主次。所以不合適。
~第2種~:雖然簡單抓了主要的,但內容不明確,也不合適。
~第3種~:既抓住了主要內容,而且概括的簡練,所以這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后練習
1 比較下面每組,再分組組詞。
端脅侮欺
瑞協悔期
棉誤賭栽
綿娛堵裁
2 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不聲不響:
匆匆忙忙:
3 摘錄課文中描寫挑煤艱苦的詞語
4 分清主次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5 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1~先分層(前面已分過)
~2~按照分好的四層意思復述課文
~3~復述要求:要抓住主要內容,有條理、語句要通順、用自己的口氣講。
板書設計:
勞動的開端
揭不開鍋
決定去挑煤 用勞動解除饑餓的威脅
第一次挑煤 半夜動身
挑煤趕路,越走越累
午后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陽落山,挑空筐回家。
第二天又去挑煤 翻過高山,直冒冷汗
咬緊牙,挑到車站。
《勞動的開端》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2、理解課文中比喻句的意思,體會它們的作用。
3、 明白在艱難中磨練,在逆境中抗爭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上節課,我們師一起學習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歷,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吳運鐸,學習《勞動的開端》。
一、復習檢查
老師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上節課的學習情況,聽寫詞語,要求:老師第一遍讀請快速寫好,當老師讀第二遍時,請校對。(1、聽寫“渾身疼痛 紅腫 滾水 直冒冷汗 一步三滑 打秋千 2、現在老師要增加一點點難度,我說詞語意思請寫出相應的詞語:形容很深的水,比喻十分不利的處境。(萬丈深淵)
向兩邊來回搖擺。(晃蕩)
1、聽寫詞語(學生聽寫在本子上,后學生自評,自評后出現課件出示詞語)
渾身疼痛 紅腫 滾水 直冒冷汗
萬丈深淵 一步三滑 晃蕩 打秋千
校對詞語:剛才同學們聽得認真,寫得仔細,那么你對了多少呢?請對照大屏幕自評。(全對的同學在本子上打上五顆星。)
2、借助詞語說說第一次挑煤的經歷
師導語:你能從這些詞語中選擇幾個說說我第一次挑煤的經歷嗎?(指名學生說)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的話:
a、我挑著煤,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頭上直冒冷汗。——師評:你真不錯一下子用上了4個詞語。
b、我挑著煤趕路,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回到家覺得渾身疼痛。
——師評:是呀,第一次挑煤的經歷真是讓我難以忘懷。
c、我去挑煤時,被人抽掉木板,摔了下來,好像落在萬丈深淵里,渾身疼痛。——師評:你抓住了“我”挑煤時受到的欺侮進行了敘述。
3、孩子們,你從“我”第一次挑煤的經歷中,你分明看到了一位 的少年?(可憐、苦難、堅強的少年)
4、小結,指板書:是呀,他生活可憐卻敢于——(生讀)在艱難中磨煉;
他承受苦難卻勇于——(生讀)在逆境中抗爭。
二、走進課文,感受生活艱難
為什么那瘦小的身軀卻要挑起與他年齡不相符的重任呢?默讀文章1——9自然段,邊讀邊劃出句子。
1、感受生活的艱難(家窮)
(1) 記得我12歲那年,家里窮得揭不開鍋。
問:a、“揭不開鍋”什么意思?(沒米下鍋,形容里窮)
b、是呀,我家很窮,窮得沒有了 ,沒有了 ,沒有了 。
是的,我們已經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你看——讀句子“我家沒有燈籠,也沒有火把。”
c、此刻,你能用上一些平時積累的詞語形容我家的窮嗎?(一貧如洗、家徒四壁、身無寸縷、家貧如洗……)
d、指導朗讀。師:請把你的感悟送進朗讀中讀一讀。
(2)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我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說)
出示句子: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a、“油煎”一樣的心情是怎樣的心情?(難受、無奈、痛苦)
b、就請你帶著這“油煎”一樣的感受去讀——“記得我12歲那年,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指名學生讀,師評:聽哪,這話中透出我多少的無奈呀! 這是一種多么錐心的痛呀!請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
2、感受挑煤的不易
面對空空如也的家令我心里像油煎一樣,在準備挑煤的經歷中還有哪些方面也讓我有了油煎的感覺呢?請大家再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隨機出示)
句子(1)萍鄉煤礦四面是高山,在東北方的深山里,煤藏離地面很近。(深山野嶺)
(2)我看見比我大點兒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去掙幾個小錢。(報酬很低)
(3)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動身。(挑煤時間早)
(4)小趙歪著腦袋,把我左看右看,笑著說:“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像個瘦猴子,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如學生說不出這句話,師點撥:那時候挑煤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我們來看看小趙對我說的話。)
a、問:小趙左看右看他在看我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說:看我個子矮小。能不能挑得動煤。
師切入:猜猜我有多瘦呢?你能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說說嗎?
生:面黃肌瘦、骨瘦如柴、身輕如燕、像根蘆柴棒……
師切入:是呀,看著面黃肌瘦、瘦猴子似的我,擔心、挑煤的艱辛、屈辱涌上了小趙的心頭,他陷入了沉思,想起了很多很多。
出示說話訓練:小趙左看右看,看著我,一邊看一邊想,他想起了 。
(預設:挑煤的各種情景------山高路滑,挑煤之路一步三滑,挑在肩上來回晃蕩
礦主惡狠狠的樣子 在漆黑的夜晚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走在荒山野嶺中)
所以小趙這樣說:“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像個瘦猴子,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b、感悟小趙說的話,指導朗讀。
師點撥:孩子們,小趙的一笑中包含著什么呢?(無奈、傷心、關心、辛酸)
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進行朗讀指導。
如:生1:我覺得小趙的笑中有著對“我”的關心。
師:你真會讀書,從字里行間讀出了朋友之情,請用關心的語氣說說。
3、感悟抗爭
孩子們,這就是逆境,這就是艱難;可我并沒有在艱難中消沉,并沒有在逆境中墮落。請快速找出寫我與生活抗爭的句子。
交流:
句子(1)我要用勞動解除饑餓的威脅。(師:急家人所急。)
(2)“不信,咱倆摔跤試試。” (師:決心大。)
(3)挑煤掙幾個小錢。(師:盡管微薄卻可以補貼家用。)
(4)第9自然段(師:想方設法)
三、走近一生
(指板書小結:12歲的吳運鐸挑煤吹響了向命運抗爭的號角。他在艱難中磨練,在逆境中抗爭。讓我們走近他的一生——
出示資料: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說說哪些句子,哪些字眼打動了你。
1940,23歲,他左腳踝(huái)骨因工重傷,仍然忘我工作,他硬是拄著拐杖,步行800里,到達目的地。
1941年,24歲,為搶修一批炸彈,雷管突然爆炸,左手炸掉四個手指,右眼炸瞎,臉部、腳部嚴重受傷。15天以后他在醫院清醒過來,他忍住傷痛,又在病床上設計機床結構草圖,鮮血不時滲透繃帶。
1947年在一次炮彈爆炸實驗中,吳運鐸再遭“重創”,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斷,右眼崩進一粒鐵砂,成了一個血人。
吳運鐸有超強的毅力,為革命的兵工事業屢次負傷,全身有傷口100多處,有多少的彈片一直伴隨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交流(隨機點評)
小結:是的,在他苦難而輝煌的一生中,遇到過無數次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可是他都挺過來了,成了新中國的兵工之父,成了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此時,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你會想起那個詞呢?(自強不息、奮斗不止、頑強拼搏……)師:一切的困難都無法阻擋他頑強拼搏的決心。一切的苦難造就了他百折不撓的品質。板書:百折不撓
四、拓展延伸
1、在我們這個社會大舞臺里,還有許許多多在和命運抗爭的“吳運鐸”,此刻,你又想起了誰呢?
學生交流(張海迪、杏林子、史鐵生……)
2、人生的道路有曲折也有鮮花,有淚水也有笑顏。當你身處逆境時,你會怎么做呢?
小練筆:
當你身處逆境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交流—點評
五、課外作業
一個人,一個故事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力量;一篇文章,一本書能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希望大家課外去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板書:
勞動的開端
在艱難中磨煉 12歲
百折不撓
在逆境中抗爭 一生
《勞動的開端》 篇7
教學目標: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吳運鐸童年時代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感受作者自強自立,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作者挑煤艱難的句子。
教學難點:感受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齊讀課題——勞動的開端。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
3、師小結
二、 研讀課文。
1、打開課本,請大家認真地去讀讀作者挑煤趕路這一部分內容,看看有沒有特別打動你的地方?請你用——劃出來。然后再好好地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打動了你?開始。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2、交流、匯報
課件:
句1: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擔子從左肩換到右肩,從右肩移到左肩,換來移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只好聽下來歇一歇。
1)這句話中的“移來換去”“吃不住勁”、“只好”說明了什么?
2)是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嗎?
板:擔子重
3)感情朗讀
課件:
句2: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
1)“一步三滑”的路是什么樣的?
2)“來回晃蕩”說明了什么? 僅僅是路難走嗎?
板:路難走
3)你有沒有走過這樣的路?有什么樣的感覺?
4)感情朗讀
課件:
課文插圖:
1)看,這就是挑著煤,走在一步三滑的山道的作者,仔細看,你看到了什么?
2)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
3)看到作者這疲憊的神情,扭曲的身軀,此時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嗎?
4)感情朗讀
課件:
句3:紅腫的肩頭跟滾水燙過一樣疼,腿上的傷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著兩只空筐回到家里。
1)“滾水燙過”是什么感覺?
2)“流血”、“只好”說明了什么?
板:身受傷
4)感情朗讀
請同學們再聯系課文前面的內容,想想還有沒有讓你感動的地方?
板:受人欺
小結:同學們,當時的作者只有幾歲呀?這樣的年齡,本該和我們一樣,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可他卻過早地嘗到了人間的冷暖,本該和我們一樣擁有幸福和理想,卻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第一次挑煤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怎么不讓我們為之動容,為之流淚,為之感動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勞動,你覺得哪個詞最合適?(板:艱難)
還有讓你感動的地方嗎?
學習“母子對話”
1)看到勞累了一天的孩子,媽媽是怎么說的?從“輕輕”一詞中你體會
到了什么?
2)母親含著淚,這淚是什么淚?
課件出示
填空:
例:這是辛酸的淚,因為母親看到兒子為了生存去挑煤,感到很辛酸。
1、這是痛心的淚,因為
2、這是的淚,因為
3)在當時那樣的社會里,僅僅是我母親一個人在流淚嗎?但是12歲的我沒有流淚,難道他不該流淚嗎?這些包含著辛酸和血淚的文字告訴我們他該流淚,但他沒流,他是這樣對媽媽說的——
課件:
“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
4)同學們,當你讀到這里的時候,你想對作者說寫什么?
板:堅強、自立
小結:是的,作者就是憑著這種頑強的精神,第二天有去挑煤了。
齊讀第五段
5)童年時候的吳運鐸是可憐的,但更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寫下了這樣兩句詩,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板書:
峰高無坦途,我當自奮勇
板書19 勞動的開端
受人欺
擔子重
艱難堅強
路難走
身受傷
峰高無坦途,我當自奮勇
《勞動的開端》 篇8
課堂上討論《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寫作者家里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為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據重點,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寫了讀后感,大家紛紛寫到:讀了《勞動的開端》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氣,人要有毅力,人要有決心。如果沒有像吳運鐸一樣有志氣,有毅力,有決心,我們的學習就不可能有進步。可見,同學們的思想還是有所觸動的。
《勞動的開端》 篇9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
本文講述了他童年時代因受饑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謀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經過。重點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艱難歷程,體會舊社會窮人生活的艱難;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舊社會窮人生活的艱難。
一.課前準備,為教學活動作鋪墊。
課文描述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很遠,課前布置學生查閱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家里有電腦的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了很多小故事與大家分享,樂思良還拿來了一本吳運鐸寫的《把一切獻給黨》。
整體把握課文。在講解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詞,后問: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我的艱難?整堂課就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講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在教學“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時,我采取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通過默讀、自讀、品讀……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學生體會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我” 第一次挑煤的艱辛的語句。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談體會。如有的找出“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學生是找“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有的學生找的卻是:“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還有的學生找“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膽子從左肩移到右肩,從右肩移到左肩,換來換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只好停下來歇歇。”……而且同一個句子,學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作者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要賺錢,為爸爸、媽媽減輕負擔。”有的同學卻說:“我體會到作者是個有責任感的孩子,他認為自己是家里的一員,有責任賺錢維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學卻說:“讀了這一句,我體會到舊社會有很多窮人家。”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舊社會,窮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擔。”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與文本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
第五單元《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
《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處年代與我們較遠,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較難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勞動的艱辛。針對這點,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在設計教學時,重點放在抓住課文一個突破點,并運用大量課外知識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有層次,循序漸進地進行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在教學時,我就有意轉變以往老師有聲有色地講,學生毫無感受地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 再讓學生住抓住學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讀,從課文中可以感受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本課重點內容是 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在學習過程中,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著,再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順序來敘述的?然后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除了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還特別抓住本課中的比喻句和寫體會的句子,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比喻句的用法,進一步體會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體驗,體會生活的艱難和舊社會人民命運的悲慘。
通過學習課文,大多數學生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感悟到勞動是歷盡艱難的,勞動是為了生活所逼迫。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
課堂上討論《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寫作者家里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為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據重點,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寫了讀后感,大家紛紛寫到:讀了《勞動的開端》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氣,人要有毅力,人要有決心。如果沒有像吳運鐸一樣有志氣,有毅力,有決心,我們的學習就不可能有進步。可見,同學們的思想還是有所觸動的。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
1、聯系生活,激發興趣,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并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其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有話講且真實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在本課教學時,我在開頭請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的勞動情況,讓學生在發言中不知不覺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同時強調很多同學為什么對自己的勞動并沒有多大的印象,是因為勞動對你的印象不夠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為什么對第一次勞動印象那么深刻,到底與我們的勞動有何不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2、抓住課文主線,學習問題有始有終。
主線猶如大樹的主干,一條巨龍的筋脈,又猶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課文一般都有一條甚至幾條主線,從頭貫穿到尾,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往往圍繞這幾條主線而進行設計,在教學時也始終抓住課文的主線而展開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開端”是這篇課文的主線。我抓住這條主線,設置一個大問題:你是怎樣理解“開端”的?在學生進行一番討論交流后設疑:這“開端”是不是僅僅是勞動“開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學完課文后對“開端”又會有一個新的認識。這樣通過一個大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又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在具體學習討論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又同樣設置一個大問題:課文是怎樣深刻地寫出作者挑煤的艱辛的?讓學生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正因為有開頭的問題,而且在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后,所以在課堂結尾時又重新回到開頭:經過剛才的學習討論,你對“開端”又有了新的認識嗎?這樣從開頭進入又重新回到開頭,做到問題學習有始有終,但始終圍繞課文的主線,可謂形散而神不散。
3、重視句式教學,反復誦讀,便于運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也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就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把作文寫的生動、形象的必要條件。在學習課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寫生動的一大因素。本文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在第一次勞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更好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所以這么多的比喻句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在教學時,我把這些比喻句作為重點,讓學生自行研讀,小組討論,使學生理解這些句子所表現的含義。同時加強朗讀,通過多種方法的朗讀,加深理解,掌握規律,便于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大膽運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雖我在教學課文的幾句比喻句時,讓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討論和朗讀,但還有學生對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存在概念不清現象,所以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丟。如學生在學習“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這一句時,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這里應引導學生從整個環境出發,我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后,學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來回晃蕩的煤筐”比作“打秋千”。這樣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更貼切地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義。另外在學習母子之間的對話時,學生一開始還沒有體會到這些對話和我們平時的對話之間的不同之處。教師要多次范讀和學生的多次多樣朗讀相結合,我在這個環節上設計了一個假設,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跟學生生活實際也有關系),是否能在教師范讀后直接提問:作者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說的話有什么不同?也許效果會好些。
所以在課文教學中,應努力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興趣,避免大量煩瑣重復的問題。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字詞,掌握學法,領會中心,也應重視課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對習作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使學習過程既重學法,又重運用,使雙基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勞動的開端》 篇10
教材分析:
《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作者吳運鐸根據自己的戰斗經歷寫成傳記《把一切獻給黨》,本課就是節選于本書。從課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學情分析:
文中所寫的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與學生所處的幸福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很難理解,因此,課前引導學生收集查找有關資料,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多感悟。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初步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天挑煤的經過。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 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教學準備:
教師:作者簡介、課文背景介紹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勞動的開端》,作者是吳運鐸。你們對課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談一談。
(教師可以適時簡介吳運鐸爺爺及他小時候家中的生活困難情況,告訴學生本課節選自吳運鐸爺爺所寫的傳記《把一切獻給黨》。)
出示課題,理解:“開端”,開頭的意思。
二、認讀字詞。
課件出示生字詞,指名讀
注意本課幾個多音字的讀音:挑(tiāo)腳、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動身、落(là)在后頭。(認讀本課的生字和少數新詞,掃清閱讀障礙。)]
三、初讀課文,分段。
1.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小組交流:說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師生討論,第9自然段應歸第二段還是第三段,講明理由。
3.討論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師予以肯定。
四、精讀、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第一段
2、理解“揭不開鍋”的意思,體會“像油煎—樣”是寫“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說出這是用什么來比什么。
3、感情朗讀第一段。
(二)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邊讀邊用筆劃出本段兩個最能反映舊社會煤礦工人工作條件極端惡劣,生命沒有保障的句子,齊讀。
2、師生討論,聯系其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舊社會窮苦的煤礦工人連狗也不如的艱難生活。
3、分角色朗讀“我找從小在一塊玩的小趙商量……準備半夜就走路”這部分課文。
問:小趙說“我”像個”“瘦猴子”,說明“我”身體怎么樣?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聯系? (說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說明第—天挑煤的艱難,為表達中心服務)。
4.這部分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窮,勞動條件差? (生默讀本段的最后小節,按提問要求劃出“沒有燈籠”、“沒有火把”、“找了些用過的油棉紗”、“擦過機器油”等詞句,抽答)。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第三大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用筆畫出本段的中心句(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讀,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兩段話(指“睡得正熟……稱煤了”和礦上辦事人所說的話這兩處)。
課件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話,齊讀。生查字典理解“淵”字的意思和整個詞語的意思。“好像落在萬丈深淵,渾身疼痛”說明“我”摔得怎么樣? (摔得重,摔得厲害)。整段活反映資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樣對待窮人? (不顧窮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 (動身挑煤,板書)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趕路”和“跌倒山腰”分別屬于哪幾節,板書這兩個詞語。
2.指名讀“我挑著煤趕路……”一節。生邊聽邊思考,劃出反映挑煤艱難動作的詞,指答,深入體會,齊讀本節。
3.自讀“哪知挑東西走路……”一節。理解本節的一個比喻句,說出這是用什么比什么、說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讀“我鼓起勇氣……我怎么辦呢?”這部分課文,體會“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艱難情境。(結合看插圖)
5.自由讀“我”“空筐回家”這部分課文。提問:課文哪幾處寫出“我”人小,卻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腳和“我不餓”這兩處) .
五、熟讀三、四兩大段,準備按板書的提綱,抓重點,有順序地復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經過。
六、總結全文
問:作者的“勞動的開端”是怎樣開始的?談談自己對勞動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推薦課外讀物《把一切獻給黨》。
課文板書:
動身挑
挑煤趕路 詳寫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強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煉
第二天挑煤 略寫
《勞動的開端》 篇11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脅”、“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天挑煤的經過。
5.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感受我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生字新詞。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教學課文第1、2兩段。
一、 揭示課題。
簡介吳運鋒爺爺及他小時候家中的生活困難情況,告訴學生本課節選自吳運鐸爺爺所寫的傳記《把一切獻給黨》。
出示課題,理解:“開端”,開頭的意思。
二、認讀字詞。
認讀本課的生字和少數新詞,掃清閱讀障礙。注意本課幾個多音字的讀音:挑(tiāo)腳、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動身、落(là)在后頭。
三、初讀課文,分段。
1.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抽答,說出各段的起訖點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師生討論,第9自然段應歸第二段還是第三段,講明理由。
3.討論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師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讀第一段
理解“揭不開鍋”的意思,體會“像油煎—樣”是寫“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說出這是用什么來比什么。
五、1.抽讀第二段,生用筆劃出本段兩個最能反映舊社會煤礦工人工作條件極端惡劣,生命沒有保障的句子,齊讀。師生討論,聯系其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舊社會窮苦的煤礦工人連狗也不如的艱難生活。
2.分角色朗讀“我找從小在一塊玩的小趙商量……準備半夜就走路”這部分課文。提問:小趙說“我”像個”“瘦猴子”,說明“我”身體怎么樣?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聯系? (說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說明第—天挑煤的艱難,為表達中心服務)。
3.這部分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窮,勞動條件差? (生默讀本段的最后小節,按提問要求劃出“沒有燈籠”、“沒有火把”、“找了些用過的油棉紗”、“擦過機器油”等詞句,抽答)。
六、課時小結。并完成課堂作業本第1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教學三、四兩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準備復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經過。
教學過程
一、1.指名感情朗讀第三大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用筆畫出本段的中心句(窮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讀,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兩段話(指“睡得正熟……稱煤了”和礦上辦事人所說的話這兩處)。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話,齊讀。生查字典理解“淵”字的意思和整個詞語的意思。“好像落在萬丈深淵,渾身疼痛”說明“我”摔得怎么樣? (摔得重,摔得厲害)。整段活反映資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樣對待窮人? (不顧窮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這一段主要寫什么? (動身挑煤,板書)
二、1.抽讀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趕路”和“跌倒山腰”分別屬于哪幾節,板書這兩個詞語。
2.指名感情朗讀“我挑著煤趕路……”一節。生邊聽邊思考,劃出反映挑煤艱難動作的詞,抽答,深入體會,齊讀本節。
3.抽讀“哪知挑東西走路……”一節。理解本節的一個比喻句,說出這是用什么比什么、說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讀“我鼓起勇氣……我怎么辦呢?”這部分課文,體會“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艱難情境。(結合看插圖)
5.抽讀“我”“空筐回家”這部分課文。提問:課文哪幾處寫出“我”人小,卻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腳和“我不餓”這兩處) .
三、熟讀三、四兩大段,準備按課后題3的提綱,抓重點,有順序地復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經過。
四、課時小結。完成課堂作業本第2、3、4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最后兩小節。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分辨課文的詳略。簡要復述第一天挑煤的經過。
教學過程
—、聽寫本課的生字和部分難寫的詞語。
二、課文最后兩小節,提問:這部分課文主要寫什么? (第二天挑煤)板書。
三、提問課后題
1、先明確主要內容。再了解課文的詳略,齊讀本單元的學習提示,畫出重點部分,了解分辨詳略的方法,再明確課文描寫敘述有詳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復拖沓)
四、生再熟讀相應段落,指名按提綱復述第一天挑煤的經過。教給抓重點復述的方法。
五、歸納本課的中心思想。(課文以第—次挑煤為重點。寫了作者童年在煤礦挑煤的苦難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窮人受剝削受欺侮的黑暗現實和窮人孩子自強自立,刻苦磨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形成完整的板書。
六、課堂小結。完成余下的課后和作業本作業。
附課文板書:
動身挑煤
挑煤趕路 詳寫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強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煉
第二天挑煤 略寫
參考資料:
一、關于課后習題
第1題: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情況。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趕路、跌倒山腰等處)寫得詳細;第二天挑煤寫得簡略。因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現舊社會窮孩子的苦難生活,為突出中心思想服務,所以寫得十分詳細,而第二天挑煤情況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寫的簡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復繁雜。
第2題:
第(1)句寫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餓,“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寫“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歷害,反映了資本家及他們的走狗根本不顧工人的死活,不把他們當人看。
第(4)句寫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擔艱難。
《勞動的開端》 篇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
教學目標:1、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
3、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流程:
一、解題激疑,揭示新課
1、師:“開端”是什么意思?“勞動的開端”又是什么意思?{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板書課題)生齊讀
2、師: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生:這是一次什么樣的勞動?作者什么時候去參加勞動的?為什么把這次勞動稱為?通過這次勞動反映了什么……
二、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
(1)師: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生:作者先寫自己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為了解除饑餓的威脅,決心去挑煤。再寫第一次挑煤的經過。最后寫第二天又去挑煤,從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2)師:作者參加的是怎樣的一項的勞動?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2、根據“決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四、自學字詞,讀通課文
1、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煤藏( ) 寶藏( ) (cang zang )
挑( )戰 挑( )腳 (tiao tiao )
半夜得( )動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頭 ( luo la )
五、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師:輕聲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先寫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再寫萍鄉煤礦挖煤、運煤情況;最后寫“我”去約小趙一起挑煤。
2、課文中哪些詞語說明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①師: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變,還可以怎樣說?
生: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很難過。
②師:這兩種說法到底哪種好?為什么?(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心里的難過程度。說明才十二歲的吳運鐸就已經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有了為家庭分擔憂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讀。
(2)“工人進出……從窯里拖出來”
①變換說法。
工人進出連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進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勞動條件太差,干活太累,資本家簡直不把工人當人待。
③感情朗讀
(3)“得了吧……把你壓扁了”
①變換說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你這么瘦,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當時身體瘦小,無法承擔挑煤的中獲,但生活所迫,只好硬著頭皮去挑。
③有感情朗讀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比一比,在組成詞。
2、抄寫詞語。
《勞動的開端》教后反思
本文節選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文章的篇幅比較的長,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了很多的障礙,特別是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如何讓學生抓住中心內容迅速的進入文章”在課前我一直思考著。經過對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學的情況來分析,就此問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前搜集資料,幫助理解課文。
課文描述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很遠,課前布置學生查閱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把握教材,理清文章條理。
整體把握主要相對于瑣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問代替多問,以學生的自主實踐代替煩瑣的講解,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著,再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順序來敘述的?然后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語。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三. 注重品讀,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感悟文章中心。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時,我采取范讀、自讀、互讀等讀書方法,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學生體會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我” 第一次挑煤的艱辛的語句。然后讓學生找出課文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談體會。如有的找出“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學生是找“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蕩,像是打秋千。”有的學生找的卻是:“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還有的學生找“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膽子從左肩移到右肩,從右肩移到左肩,換來換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只好停下來歇歇。”……而且同一個句子,學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作者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要賺錢,為爸爸、媽媽減輕負擔。”有的同學卻說:“我體會到作者是個有責任感的孩子,他認為自己是家里的一員,有責任賺錢維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學卻說:“讀了這一句,我體會到舊社會有很多窮人家。”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舊社會,窮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擔。”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思維,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與文本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
《勞動的開端》 篇13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
2、學會“磅、賭”兩個生字,理解“威脅”等11個詞語。
3、理解課文中4個比喻句表達的意思。
4、能按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課時安排:三教時:
第一教時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在詞語中的讀音。
3、理清課文順序,給課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解題激疑,揭示新課
1、“開端”是什么意思?“勞動的開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勞動的開端》。
2、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這是一次什么樣的勞動?作者什么時候去參加勞動的?為什么把這次勞動稱為“勞動的開端”?通過這次勞動反映了什么……
二、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
(1)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作者先寫自己小時候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為了解除饑餓的威脅,決心去挑煤。再寫第一次挑煤的經過。最后寫第二天又去挑煤,從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參加的是怎樣的一項的勞動?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2、根據“決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四、自學字詞,讀通課文
1、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煤藏( ) 寶藏( ) (cang zang )
挑( )戰 挑( )腳 (tiao tiao )
半夜得( )動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頭 ( luo la )
五、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輕聲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一段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先寫家里窮得揭不開鍋,要用勞動來解除饑餓的威脅;再寫萍鄉煤礦挖煤、運煤情況;最后寫“我”去約小趙一起挑煤。
2、課文中哪些詞語說明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像油煎一樣”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變,還可以怎樣說?
看著一家人挨餓,我心里很難過。
②這兩種說法到底哪種好?為什么?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心里的難過程度。說明才十二歲的吳運鐸就已經感受到生活的艱難和有了為家庭分擔憂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讀。
(2)“工人進出……從窯里拖出來”
①變換說法。
工人進出連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進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勞動條件太差,干活太累,資本家簡直不把工人當人待。
③感情朗讀
(3)“得了吧……把你壓扁了”
①變換說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動煤?你這么瘦,不要讓扁擔把你壓扁了。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我”當時身體瘦小,無法承擔挑煤的中獲,但生活所迫,只好硬著頭皮去挑。
③感情朗讀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比一比,在組成詞。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3、深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 新課
挑煤是一項艱難的勞動,作者又像個瘦猴子,為什么還要去挑煤呢?
二、細讀課文,深化認識
1、聽課文第二段錄音,根據課后習題3中的提綱給課文分層,用豎線在文中標出,并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2、課文中那些詞句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難?用“--”劃在文中。
重點讀議比喻句,教師點撥。
(1)“睡的正熟……渾身疼痛”
①變換說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渾身疼痛。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進一步說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這反映了礦上辦事員得冷酷無情,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窮人的孩子到處受欺侮。
③感情朗讀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變換說法
肩上的煤礦來回晃蕩,一會兒往前,一會兒往后。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方法寫出了人小體弱的吳運鐸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勞動的艱難。
③感情朗讀
(3)“紅腫的肩頭……一樣疼”
①變換說法
紅腫的肩頭很疼。
②比較體會
用打比方的說法寫出了肩頭疼痛難忍的程度,說明了挑煤勞動的艱苦。
③感情朗讀
3、根據提綱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三、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個寫了什么。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詳寫和略寫的作用,能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進一步了解舊社會窮人苦難的生活。
教學安排
一、復習檢查,導入 新課
1、聽寫生字新詞
2、根據提綱,簡要復述第一次挑煤的經過。
二、細讀課文,加深認識
1、聽課文第三段錄音,思考:課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出了第二天挑煤勞動的艱難?
2、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紅又腫,第二天還去挑煤?
作者年齡雖小,但意志堅強,困難再大也嚇不倒它,一定要用勞動來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饑餓威脅;可以看出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確實沒法活,作者雖是一個孩子,正是在校讀書的年齡,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
3、讀讀“從此我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說說“從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稱作“勞動的開端”?
因為挑煤是作者參加的第一次勞動,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所以把這件事叫做勞動的開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讀懂“提示”,分辨詳略
1、指名讀“學習提示”,思考:“學習提示”共幾句話?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2、《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為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寫作者家里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為這些是次要材料。
四、總結全文,擴展閱讀
1、談談讀了《勞動的開端》一課后的感想。
2、推薦課外讀物《把一切獻給黨》。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勞動的開端》 篇14
教學過程:(片斷)
出示:路線圖
師:吳運鐸半夜就動身,翻山越嶺來到煤窯,他瘦小的身子挑著沉重的煤走過山頭,毫不容易來到半山腰,煤卻撒了一地,這一整天他沒掙到一個錢,此時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
師:吳運鐸勞累了一整天,挑回來的是什么?
僅僅是饑餓和疲勞、遍體鱗傷嗎?
師:我們先一起來讀一讀母子的對話。(出示并齊讀);
“孩子,你怎么啦?”
“煤沒挑到站,都扔在半山腰了。”
……
“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
“你吃過飯了嗎?”
“我不餓。”
母親含著眼淚,默默地給我打來洗腳水。
這里少了母親的一句對話,只是寫母親含著眼淚,默默地給我打來洗腳水,難道她看著被饑餓和疲勞壓倒的親骨肉真的無話可說嗎?
生交流:
(a生:孩子,累壞了吧?要是不愁飯吃,媽才不忍心讓你去呢?
b生:孩子,你的命也和我們一樣苦哇,家里那么多人,眼看都挨餓,媽也實在沒辦法呀?
c生:孩子,實在撐不住,就改天再去挑吧。
……
分角色個性化的朗讀 (讀時補充母親的心里話)
然后同桌分角色讀
齊讀對話 勞累了一天挑回來的還有……(艱辛 堅強的意志 吃苦耐勞的精神 更懂事的孩子 )
懂事而又堅強的吳運鐸沒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為了解除全家饑餓的威脅,第二天一早,只喝了碗野菜粥,強忍著傷痛,終于把煤挑到了車站。從此他走上了艱難的生活道路。這對吳運鐸來說,僅僅是一個勞動的開端。
反思:
蔡元培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一味地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生吞活剝、被動接受,失落應有的主體地位。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主張尊重學生的閱讀自主權,使閱讀成為自主探究、張揚個性的過程。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填補文本空白,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的思維,同時使學生親歷文本,加強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也是為學生多元化的理解和張揚個性搭建了一個平臺。在該片斷中,我在引導學生感受吳運鐸挑煤的艱辛,激發學生對他艱難生活同情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認真讀讀剛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親的這段看似平靜的對話,然后感受一下這母子間不平靜的復雜心理,體會一下這母子間的感情。讓學生猜母親心里會和孩子說些什么?挖掘文本的豐厚內蘊,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猜文本中背后的潛臺詞。
“猜”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學生在猜母親的心里話時,興趣濃厚,而且氣氛熱烈。學生并不是盲目地猜想,而是能夠聯系前文內容的感悟,這是對材料理解的延伸,同時吳運鐸這個人物形象在同學們的腦海里顯得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