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信息處理工具;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它是小學信息技術的開篇,也是本教材學習的基礎。教材中要求學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夠說出信息接收和傳遞的方式,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信息無處不在,信息對每個人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從而引起學生對信息的關注和重視,并能夠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確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動有意識的培養個人的信息素養。
二、學生情況分析
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進入小學校園,絕大部分學生沒接觸過電腦,對信息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本節課可以讓學生了解課程,了解身邊的信息,了解信息的概念;從而了解所學的課程,樹立學好信息技術、用好信息技術的信心,并對信息技術產生積極的興趣。
三、設計思想
從身邊簡單的現象談起,通過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身邊關于信息的現象、關于信息接收的方式、信息傳遞的方式、以及常見的信息的處理工具,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滲透,讓學生對信息、信息技術產生一定的興趣和學好用好信息技術的愿望。
又由于這節課的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準備在教師的引導下,舉出現象,讓學生進行探討,然后歸納獲得知識。這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系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通過身邊的具體實例,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老師引導下激發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參與中水到渠成,走近信息技術。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善于聯系生活,從生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老師引導、師生交流、學生交流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發現身邊的信息,了解信息的載體,明確信息的涵義,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獲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信息的關注,認識信息的價值,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作用,激發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欲,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積極主動獲取信息的習慣,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知道信息的接收和傳遞方式;
3.認識常見的信息處理工具;
4.了解信息與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六、教學過程設計
1.什么是信息?
對話引入:這節是什么課呢?
預設:電腦課或信息課。
師:對,電腦課,也是信息課。我們同學知道什么是信息嗎?
a.談話:老師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姓謝,謝謝你的謝。同學們聽到老師的介紹就知道老師姓謝,這就是一種信息,是聲音的信息。上課鈴響了,告訴我們要上課的信息,這也是聲音的信息。
師:聲音的信息還有什么?
生討論作答。[預設:聲音的信息還有廣播、電視、錄放機發出的聲音等。]
師:除了聲音,還有其他方式的信息。
b.談話:路邊的桃花開了,告訴我們……春天來了(預設)。桃花開了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現象也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