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大森林”教學設計與評析
接著,自主地讓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組織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增強數學意識,從而深刻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培養和提高靈活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緊密聯系生活設計練習。如用同學們愛喝的“可口可樂”分兩堆擺放在講臺上,訓練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又如在課堂結束前,布置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感興趣的事物自主進行問題設計,編寫數學應用題,使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生活拓展。
總之,整節課都是創設讓學生在大森林快樂游玩的情境,以生活化的數學問題為主線組織探究活動,努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讓課前、課內、課后都貫穿于問題中,同時加上經常的鼓勵和表揚,不斷讓學生體驗成功喜悅,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
點 評:
本節課是2003年10月“漳平市課程改革實驗觀摩活動”中的一節課。課中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的課改教學理念:
1、努力創設貼近生活、富有兒童情趣的教學情境。無論是課的導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后的鞏固練習,都是創設動態情境,并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
2、體現自主探索的過程。在情境導入之后,教師是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過程,還是僅僅只利用情境作為一種吸引注意力的幌子,而后我行我素地灌輸下去,成了傳統教法與現行教法的分水嶺之一。本節課,教師先是創設美麗大森林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觀察、去描述、去發現、去捕捉數學信息,使學生在獨立看圖、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下明白圖中所提出的問題,并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圖中的問題。
3、注重學生合作學習。在學習活動中,老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合作,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建構知識系統。教學中多處設計互說、互評、互議、互做等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發現并多角度地解決問題,加深對加法、減法意義的理解。
4、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好了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