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設計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本單元第一課時是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教材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系,從立體圖形中分離中平面圖形,從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面從體上來”,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征。教學目標:1.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面在體上”實現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發展形象思維。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建立空間觀念。4.通過設計拼組圖形的動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對圖形產生好奇心,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教學難點:使學生體會“面在體上”。教學準備:學生用:四種立體圖形、四種平面圖形、剪刀、紙。教師用:四種平面圖形、課件教學過程:(一)動手操作,感知“面在體上”1.導入新課。(出示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小汽車。)師:小朋友,你知道這輛漂亮的小汽車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嗎?請你來認一認、指一指。(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教師將學生回答后的圖形貼在黑板上。師:今天我們就是要來認識這四個圖形。據了解,雖然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平面圖形,但是學生們在生活中都已經認識了這四個平面圖形。因此在設計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并考慮到他們現有的起點,出示了一輛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汽車,讓學生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引入新課。2.感知“面在體上”。a、分給每組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師:小朋友,現在這四個圖形就藏在你們桌上的那些物體里,請你把它們都找出來好不好?并說給你組里的小朋友聽一聽,你從哪里找到了這些圖形?各組合作操作。小組匯報。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課件演示──面從體上分離的過程。教師小結。課件演示。師: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這一過程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平面圖形”這一抽象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學習的圖形原來是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中來的,是立體圖形中的一個面。b、師:老師想把這四個圖形從這些立體中搬下來放在紙上,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生:沿著表面的邊緣描出圖形。)師:那就請你們畫一畫,四人小組中,一人畫一個圖形。畫完后,請你把它剪下來。學生動手操作。師:那你說這四個你剛剪下的圖形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立體圖形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生:立體圖形不只一個面,這些圖形只是一個面;立體圖形能站立,平面圖形不能站立。)這一過程的設計是在前一環節“找”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面從體上來”并且在想辦法搬的思考過程中,在畫的過程中,讓學生具體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教師小結。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只是一個薄薄的面,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平面圖形。(板書:平面圖形)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學生對動手操作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上設計的操作情境,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發端于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幫助學生在操作中體驗“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面的關系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我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好的揭示了體和面的關系,幫助這一環節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