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人民幣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46~49頁。
教學對象:一年(1)班 一年(2)班。
片段1(在一年(1)班第一次教學)。
出示儲蓄罐。
師:小朋友認識它嗎?
生:儲蓄罐。
師:它是裝什么用的呀?
生:錢,存錢用的,我家也有一個像這樣的。(很得意的神情)
師:對,我們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錢。我們國家的錢也叫做人民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人民幣的知識。(板書課題)
出示全套人民幣。
師:瞧,這有很多人民幣。有些是紙做的,叫紙幣;有些是金屬做的,叫硬幣。
師:這些人民幣你們認識嗎?(舉出一張1元的紙幣)這張人民幣你們見過嗎,它叫什么?
生1:叫1元。(很多學生隨口的喊出)。
生2:我媽媽說:也叫1塊。
師:比較規范的說法是1元。
師:你是怎么知道是1元的,要怎么看呢?
生1:上面寫著“1”。
生2:三個角的地方都有“1”。
師:可能是1角,1分啊。(啟發補充還要看單位。)
生:上面有個圓。
(老師依學生的話,指著“圓”字,底下有些學生睜大眼睛看一看。)
生:這個“圓”字,媽媽說是圓圈的圓呀,不是一元兩元的“元”?(小聲地自言自語。)
師:對,有1圓的字樣。那為什么寫“圓”呢?這個問題老師要留給小朋友自己來回答。因此,課后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資料,找找答案。
師:1元的正面上還印有什么圖案呢?是什么顏色的?
學生都踴躍地回答,師隨后又舉一張人民幣。
……
師小結:辨別人民幣可以看字樣、顏色、圖案等等。
[簡評]
新課的引入未能充分地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老師的教學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遷移,符合認知律,但老師“扶著”學生走,沒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老師在處理1“圓”而不是1“元”時,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后自主調查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
片段2(在一年(2)班第二次教學)
師:小朋友,看!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盒子,猜一猜,里面裝著什么?
(老師把盒子搖一搖,發出鐺鐺響聲。學生一下子激動起來,爭著舉手發言,有些學生甚至搶著說。)
生1:餅干。生2:小球。生3:玻璃珠子……。
師(以一個手勢示意安靜):誰愿意上來摸一摸,給大家揭示答案。
(一雙雙小手舉得高高的,眼睛渴望地看著我,有的甚至忍不住站了起來。當我選中了一位同學后,有些小朋友掃興地撅起小嘴。)
師(故作驚訝地問):這是什么呀?你們認識它嗎?
生1:錢。生2:人民幣。生3:1元。生4:1塊。
師:小朋友回答的都對,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師:剛才有些小朋友很聰明,還知道這張人民幣叫1元。你們是怎么看出來的?
(用實物展臺展示兩張一樣的1元,一張正面、另一張反面。多請幾位學生上臺,邊指邊說說是怎么看的,老師在一旁適當給予評價。)
生1:上面有數字1。
生2:有三個角都標著“1”,正中央還寫著語文字“1圓”
生3:反面還用拼音寫1元。
……
師:你們知道得真多,真了不起。生活中,你們還認識哪些人民幣?
很多小朋友爭著說:10元、100元、50元 ……
師: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些人民幣(學具),你們能把自己認識的拿出來,和小組組員說說嗎?還得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喲。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老師下組傾聽,調控活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