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76~77頁。教學目標1. 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2. 使學生能利用統計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培養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3. 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質疑引入播放《生日歌》,投影顯示例題情境圖。提問:觀察這幅圖,說一說今天是誰的生日?再問:你能很快地說出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送了幾種顏色的花?這些客人各有多少?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在學生遲疑時,設疑引入:怎樣才能很快地回答這些問題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統計(板書課題:統計)。[評析:課始,在樂曲聲中展示以大象生日為主題的例題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注意把握時機,設置一連串的問題導入新課,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又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統計的心理需求。]二、 積極參與,經歷過程1. 整理動物的只數,認識象形統計圖。提問:我們為什么不能很快說出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再問:用什么辦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來的客人排排隊)討論:我們怎樣幫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隊呢?學生交流討論情況,師生共同歸納:分類排隊,有幾種動物就排幾排;可以豎著排,也可以橫著排。拿出幾種動物的頭像,談話:請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小朋友看著例題圖說動物的名稱,另一個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動物排一排。指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排,一個豎著排,另一個橫著排。提醒:一人報動物名稱,另一個人在黑板上貼,報一只,貼一只。師生共同評價學生分類整理的情況。提問:現在你能很快數出每種動物各有幾只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圖中(見教材第76頁)分別填上三種動物的只數,將統計圖補充完整。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提出問題并回答,如:哪種動物的只數最多,哪種動物的只數最少等。小結:把幾種動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數一數,得出結果,這樣的過程就是統計。(板書: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2. 整理花的朵數,認識簡單的統計表。提問:大象過生日,客人們送來了許多美麗的鮮花。怎樣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來整理客人們送來的鮮花呢?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幾種鮮花圖片,仔細觀察例題圖,把花分顏色貼在課本第77頁的虛線框內,并填寫下面的表格。在實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學生完成的圖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過程。提問:觀察表中的數據,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問題?討論:剛才我們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整理了動物的只數、花的朵數,像這樣整理有什么好處?[評析:以“為什么不能很快說出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問題為切入點,設置矛盾,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逐步體驗、領悟統計的過程。特別是在分類排列動物時,對著圖有序地報一只,貼一只,“慢鏡頭”式地處理,清晰地演示了怎樣分、怎樣排,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根據統計圖或統計表的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有利于學生體會統計的作用。]三、 鞏固練習,加深體驗1. 完成“想想做做”。談話:小朋友們為大象統計了客人和送的鮮花的情況,為了感謝大家,大象準備買5種水果招待大家。在這5種水果中,你最喜歡吃哪種水果?請大家分小組統計一下人數。(出示統計表)先按小組統計,再把各小組的統計結果匯總,填在統計表里。提問:我們班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數最多?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數最少?再問:你還能想到什么問題?2. 實踐活動。學生拿出學具盒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提問:如果要統計學具盒中的物體,可以怎樣分一分?(按顏色或按形狀分)組織學生按形狀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并填寫相應的統計表(略)學生完成后,提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評析:“想想做做”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揮了同伴之間的影響力,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整理統計學具盒中四種物體的個數,既鞏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又滲透了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體驗統計的意義與作用。]四、 課堂總結,課外延伸提問: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么辦法整理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談話: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可以分類統計數據,你還想統計什么?課后可以和其他同學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