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分類》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64頁第六單元《認識物體》中的《物體分類》一課。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是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開始。傳統的教學是讓學生先認識平面圖形,再認識立體圖形。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物體更早、更多,他們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感性經驗。因此,新教材的安排剛好和傳統教學相反,即先認識立體圖形,再認識平面圖形。本課通過將常見的物體分類,從實物中區分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來引導學生認識相應的圖形和名稱,初步感知這些幾何形體的主要特征。并通過一系列活動:分一分、認一認、找一找、摸一摸等,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圖形觀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感。為學習平面圖形作好鋪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讓他們經歷對物體的分類、觀察、觸摸和比較等過程,從而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形體的名稱,并能識別。
2、思維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和表達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初步了解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形體的名稱,并能識別。
2、能對簡單的幾何形體進行分類。
二、說教法。
1、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我創設各種情境,如分一分、認一認、找一找、摸一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對“活動的興趣”發展為對“數學的志趣”。
2、聯系生活,體驗感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因此,本節課我采用“聯系生活,體驗感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要還原于生活。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教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創新。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索出各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并且敢于創新,嘗試用各種方法發現特征。另外,教育學生養成樂意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生今后高年級的學習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說教學手段。
恰當,先進的教學手段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并且每個小組準備一大包各種幾何形體的物體模型,如茶葉筒、魔方、皮球、牙膏盒等。化靜為動,把枯燥的數學教學滲透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樂學、愛學。
五、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接著出示機器人:“小朋友們好,很高興認識大家,你們看我的樣子是不是有點奇怪?”
機器人今天給我們每個小組都帶來了一大包禮物,請你們說一說都有哪些物體?其實機器人就是用這些物體做成的。今天,我們就對這些做機器人的物體進行分類。(板書課題:物體分類)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機器人導入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學生和機器人的對話,使學生初次觀察到機器人的身體其實就是由各種幾何形體組成的。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又使數學充滿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