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認識鐘表《小明的一天》的教學片段及評析
師:你為什么這樣分?
生1:這些鐘面分針指著12,都是幾點;那些鐘面分針指著6,都是幾點半。
生2:分針指著12,時針正好指著幾,就是幾時;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師:對,講得真好。你能給小明剩下的4件事情安排個合適的時間嗎?
學生同桌討論,選擇鐘面,逐一貼在每幅圖片的下面。
師:誰來說說?
生1:我們的安排是8時上課,11時吃飯,3時踢球,8時睡覺。
師:怎么有兩個8時?
生1:上課是早上8時,睡覺是晚上8時,一天有兩個8時。
師:哦,說的真好!
生2:我們的安排是8時半上課,12時吃飯,放學后4時踢球,8時半睡覺。
生3:我們的安排是上午9時上課,中午11時半吃飯,傍晚5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
┉┉┉
(只要不違反生活常識,教師對學生的安排都給予充分肯定)
下略
自我評析:
1.學生的現實起點在哪里?
《小明的一天》是新課標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第一冊的內容,盡管教學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非常典型的現實起點高于邏輯起點的一個范例,上課前學生絕對不是一張白紙,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據課前調查得知,全班32 中能正確辨認時針,分針及秒針的有25人,能正確認讀整時的有23人,能正確認讀半時的有19人,能大概說出自己什么時刻在干什么的有14人,學生已經處于這樣的認知水平,如果我們的教學仍按部就班的從鐘表的作用 → 認識鐘面(時針,分針,12個數字)→ 認讀整時,半時→ 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程序進行無疑是一種浪費,漠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但學生的現實起點又是不一樣的,教學活動要兼顧到不同層面的學生,因此,我們認為,本課只有緊密結合生活,以活動化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以高起點的學生帶動低起點的學生,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將學生的已有知識也轉化為教學資源,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益。
2. 教學目標定位在哪里?
如果說學生的現實起點是本課教學的下限,那么目標的定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上限,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從已有的認知下限達到合適的認知上限,這就是這節課的任務所在,既然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鐘表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體驗,這是學生認識鐘表的重要基礎,所以如果把認識鐘表,整時與半時作為全新的知識進行教學無疑是不妥的,我們對本節課的定位是:本課的學習活動,應該是學生已有認知基礎的總結和升華,認讀整時,半時與合理安排時間在本課中的地位同樣重要。目標定位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既然本課是學生原有知識升華,升到什么程度也是必須考慮的,我們的觀點是:學生對于一般常見的鐘面能正確認,讀整時,半時;理解整時,半時狀態下鐘面上兩根針的本質特點即可,至于鐘面上另外一些知識(如有的鐘面上只有4 個或沒有數字,有的鐘面上分成60個小格,有的鐘有4根針,時刻的電子式記時法等等)不必作為本課教學必須涉及的目標之一,否則,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干擾過多反而不利于突破難點,所以目標定位還應注意適應學生自身特點,不要賦予一節課太多的內容,造成目標“越位”。
3.過程的設計怎樣才算合理?
本課教學的兩大目標是學會認識整時與半時和引導學生合理安排生活時間,認識整時與半時是合理安排生活時間的知識基礎和前提,所以,以往的教學往往將認識整時,半時與合理安排時間分開教學,從認識鐘面(時針,分針,鐘面上的數字)入手,再到認識整時,半時,最后到合理安排時間,這樣分成幾段式教學的弊端是:a.認識鐘表與具體的生活情境割裂,學生的學習缺少原動力。b.往往將鐘面的認識當成新知教學,習慣于按部就班。